不知道2017年这10大行业关键词 别跟我说你懂锂电


来源:高工锂电网

[导读]  对于锂电及电动汽车产业而言,2017年是在波动中持续向上发展的一年。触碰产业核心的补贴和准入政策调整,让整个产业的神经极度敏感,提质降本、原材料供应短缺、账期普遍拉长等压力接踵而至,产业集聚化愈加明显,行业淘汰整合加速推进。

中国粉体网讯  对于锂电及电动汽车产业而言,2017年是在波动中持续向上发展的一年。触碰产业核心的补贴和准入政策调整,让整个产业的神经极度敏感,提质降本、原材料供应短缺、账期普遍拉长等压力接踵而至,产业集聚化愈加明显,行业淘汰整合加速推进。  


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之下,技术革新、资本兼并购、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如何在防范政策和市场波动变化的同时,在技术储备、产能扩张、商业模式拓展上做好未来的谋篇布局,考验着产业链的每个企业领袖的决策智慧。  


站在2017年尾,眺望即将到来的2018年,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研判,“政策、资本、技术、市场”将依然是行业的四大驱动力。所不同的是,在政策趋稳和资本日渐理性之后,技术和市场将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变量。  




1、补贴下调  


自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方案以来,因推荐车型目录门槛提高、补贴下调、资金拨付方式改为事后清算,新能源汽车企业资金压力骤增,客车车企首当其冲,乘用车、物流车企受影响相对小些。一些大型电池企业因客车市场低迷而营收下滑、库存增大,一些专注专用车、物流车的二线电池企业乘风崛起。  


补贴下调对整个产业链的重要影响还在于,企业普遍因延迟付款账期变长、产品价格毛利有所下降,同时为应对补贴退坡集体加快研发脚步,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2、涨与跌  


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虽有变动但整体依然向上,中上游产业链企业产品价格毛利呈“涨”、“跌”对比鲜明的冰火两重天态势,其中上游原材料镍、钴、碳酸锂、正负极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隔膜、电解液、动力电池毛利均有所下滑。  


调查数据显示,截止至10月30日,国内钴市场均价为446333元/吨,较年初上涨64.8%。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NE)来看,镍的基准价格今年内已上涨了17%至每吨1.17万美元。目前电池级碳酸锂市场报价维稳在17-17.6万元/吨,较年初12、13万元/吨涨幅约40%。  


三元材料价格从上半年14-15万元/吨涨到目前20-21万元/吨,价格涨幅超过43%。负极材料高端产品突破10万元/吨,中端产品价位在7-8万元/吨,低端产品徘徊于3-4万元/吨,价格涨幅最高达40%。  


与前述材料涨势相反的是,隔膜、电解液毛利分别下滑约10%、3%,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平均价格9.2-9.8万元/吨左右,动力电池价格普遍下降20%-30%。  


3、抢夺资源 


原材料供应不足或成为动力电池发展的最大掣肘。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供应偏紧、价格持续上扬,无论是碳酸锂企业、正极材料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甚至是新能源车企、跨界上市公司,都在想方设法深入布局锂资源,澳矿、加拿大、刚果等全球锂资源几乎被瓜分殆尽。扩大碳酸锂产能、兼并购或者新设立碳酸锂加工企业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  


今年三元动力电池的逆袭翻身仗激起了一波除锂之外的海外钴镍资源投资热。典型案例有:当升科技与澳大利亚镍钴矿供应商签署5年合作协议;今年7月初,消息显示矿业巨头Glencore与宁德时代签署一项重大协议,前者将向后者出售2万吨钴产品。2016年10月,Glencore就曾和宁德时代签署一份长达四年的供货协议;LG化学向硫酸镍Kemco投资10亿韩元获得10%股份。  


4、提质降本  


今年“提质降本”是动力电池行业发展主旋律。“提质”主要指在保证产品安全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材料体系、优化PACK结构来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降本”主要指通过同供应商谈判、加强产品设计及制造环节管控、规模化生产等方式降低动力电池制造成本。  


从技术研发情况来看,国外企业LG化学、三星SDI、SKI等在能量密度方面成果显著,国内企业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天津力神、比亚迪、中航锂电、比克、桑顿新能源等也有长足进步,三元材料企业。从成本控制方面来看,现在动力电池系统成本普遍可以做到1.2-1.3元/Wh,到2020年达到1元/Wh的成本目标肯定可以实现。  


5、制造升级  


动力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和先进工艺技术是制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多采用机器加人工的模式,自动化程度偏低、高端锂电池订单相对较少、国际竞争力较差。  


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对于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的支持与推进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动力电池产业链入围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由去年的3家上升至今年的14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也由去年1家上升至今年7家。今年的新模式项目企业将会得到2000万-1亿元的资金支持,示范项目在建成通过后,也将获得相应的政府补贴。  


经过新一轮动力电池产业链智能制造项目的建设,接下来几年时间里,国内的动力电池产业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届时整个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也将更激烈。  


6、两头挤压  


今年深刻感受两头挤压痛苦的有动力电池、PACK、BMS、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等。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一方面面临着上游多款原材料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又因补贴新政直接挂钩能量密度、补贴退坡等政策调整而被整车厂强势要求降价,在毛利率降低的同时,还面临着下游延迟付款所带来的资金流转不畅风险。  


PACK企业生存空间受电池厂及车厂挤压非常严重。2017年以来,工信部推荐目录车型所配套的电池、电机等信息显示,80%左右的电池PACK由电芯企业和整车企业完成,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从30%下降到不足20%。BMS企业境况与PACK企业有些类似,同样在整车厂、电池厂的争夺蚕食下,市场份额逐年下滑。  


今年磷酸铁锂材料企业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上涨、供应不足和下游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进入第四季度,原本应该是锂电企业的冲量期和爆发期,大批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在第四季度开始大规模减产,只接一些账期短的订单降低企业压力,静待明年市场开启。  


7、资本火热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锂电领域含电池、上游材料、设备、回收等企业发生的兼并购案例就有54起(不含已宣告终止案例),涉及金额超550亿元。从兼并购涉及案例来看,既有跨界上市公司及投资机构寻求锂电优质标的,也有锂电上市公司为布局产业链或夯实自身主营业务所做的兼并购。案例数量多,资金投入力度大,仍延续了2016年、2015年高烧之势。  


资本已经成为助推锂电行业蝶变的重要变量。对于收购方而言,上市公司要警惕面临估值过高、业绩承诺难以兑现、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不达预期等风险。对于被收购方而言,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有效利用外部资本做好做大做强是值得被收购企业深思的长久课题。  


8、分化显著  


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度调整,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市场占比接近50%,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接近80%,一线企业通过高质量、高产量持续蚕食市场份额,市场逐步进入寡头垄断时期。  


整个负极材料行业的市场空间逐步扩大,龙头企业市场占比也呈扩大趋势。上海杉杉(杉杉股份收购湖州创亚)、璞泰来(江西紫宸)领衔发展,目前人造石墨市场已呈现出两者双寡头的格局。星城石墨、东莞凯金、深圳斯诺(雪莱特拟收购深圳斯诺)、江西正拓和翔丰华(已申报IPO)等五家负极材料紧随其后。  


9、回收利用  


2017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业务快速升温,得到越来越多企业及资本的关注和布局,这些企业渐渐形成了三大派系:一是锂电材料系,以华友钴业、寒锐钴业、厦门钨业和天赐材料等为代表;二是动力电池系,以国轩高科、比亚迪、宁德时代、天能动力、中航锂电等为代表;三是第三方回收系,以邦普、金泰阁、格林美、芳源环保、赣州豪鹏、金源新材等为代表。  


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渐热的当下,有些问题不得不提前思考:


1、梯次利用到底可行不可行?虽然不能称之为伪命题,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真空地带,梯次利用电池的技术标准、产品质保、安全认证、法律责任等一系列外围规则尚不具备,这些产品一旦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可能很难追责。  


2、如果直接拆解回收废旧电池里的镍钴锂等金属,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专业设备和设施,需要长期的运维成本,才能充分保证安全与环保。大量手工作坊和非环保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高竞价回收能力,导致正规回收企业在整个体系内大致可回收比例在20%左右。  


没有建立健全的回收体系,成为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面临的最大掣肘。庆幸的是,这一状况有望逐渐改变。今年工信部提出的国内首个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明确指出回收拆解企业应具有相关资质的国家标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将从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外,自2018年2月1日起,《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三项动力电池新国标也将正式实施。  


10、投扩产  


相比于往年,今年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有增无减”。根据企业公开信息梳理统计,截止目前,动力电池投扩产金额超过1300亿元(不包含意向落户及募资项目)。当前产能的供给远比需求增长的速度是要大很多,所以现在很多动力电池厂的市场的价格,都是处于比较焦灼的一个状态,但是目前市场上仍然面临高端产能不足,动力电池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已经显现。  


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带动正极材料产销两旺,这给正极材料企业大规模扩充产能提供了信心,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新手跨界抢食。包括厦门钨业、当升科技、杉杉股份、合纵科技、格林美、科恒股份、天赐材料、湘潭电化、优美科、安达科技、富临精工、裕能新能源、浩普瑞、丰元股份等一批企业都在国内建设正极材料项目。  


隔膜同样因动力电池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吸引了大量密集投资。根据统计,截止2017年10月底已经公开的投资新线超过120条,新增产能超过60亿平米。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冬泉表示,全国还有超过20家企业有意向进入锂电池隔膜行业,到2018年底全国锂电池隔膜总产能将突破80亿平方米。国内的隔膜产品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企业利润率将会降低,隔膜行业可能进入全面亏损的状态。

推荐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