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证:工商信息已核实
访问量:1234494

东莞市亿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2025-03-29 点击53次
一、单壁碳纳米管是什么?为何备受关注?
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是由单层石墨烯片卷曲而成的无缝管状结构,直径仅1-2纳米,长度可达微米级。这种一维纳米材料因独特的原子排列方式,展现出**超凡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
力学性能:杨氏模量高达1 TPa,抗拉强度是钢的100倍。
电学性能:导电性优于铜,且可通过手性调控实现金属性或半导体性。
热学性能:热导率是金刚石的2倍,是理想的散热材料。
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相比,单壁结构因缺陷少、纯度更高,在高端领域更具应用潜力。
二、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技术路线与优劣势对比
目前主流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电弧法和激光蒸发法,具体对比如下:
1.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流程:在基底上沉积催化剂(如Fe、Co掺杂非金属元素),通入碳源气体(如甲烷),高温下裂解生长。
优化条件:
温度:700-1000℃;
催化剂:掺杂P、S等非金属元素,控制颗粒尺寸为5-30 nm;
碳源:液态碳源蒸发更均匀,纯度更高。
优势:可控性强,适合规模化生产;缺点:设备成本高,需精确控制工艺参数。
2. 电弧法
原理:通过石墨电极放电产生高温,生成碳蒸气后冷凝为SWCNTs。
特点:产物纯度高,但能耗大,难以连续生产。
3. 激光蒸发法
流程:用激光轰击含催化剂的石墨靶材,蒸发后沉积生成SWCNTs。优势:产物手性可控;缺点:设备昂贵,产量低。
三、制备实例:CVD法生产螺旋结构单壁碳纳米管
以某专利技术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 装置设计:反应腔体分为上下两室,底部注入液态碳源(如乙醇),顶部转轴带动基底旋转。
2. 催化剂处理:在基底沉积掺杂硫的金属催化剂前驱体(如Fe-S),厚度控制在5-30 nm。
3. 反应过程:
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至液碳蒸发;
升温至900℃,通入氢气还原催化剂;
转轴以30 r/min旋转,促进碳源均匀吸附和螺旋结构形成。
4. 产物收集:单壁管生长至一定长度后脱离基底,纯度达95%以上。
关键创新:通过转轴旋转和非金属掺杂,实现螺旋结构的可控生长,解决传统方法形貌不均的问题。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问题1:产物含杂质或多壁结构
原因:催化剂团聚或碳源浓度不均。
解决:优化催化剂分散度,采用液态碳源并控制蒸发速率。
2. 问题2:SWCNTs分散性
原因:表面能高导致团聚。
解决:功能化处理(如PEG修饰)或使用分散剂。
3.问题3:生产成本高
解决:开发连续化CVD设备,提升催化剂利用率。
五、应用领域: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1. 新能源电池
田冬龙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在较低温度下可连续对碳纳米管进行提纯的新型装备及纯化工艺,与传统的碳纳米管提纯技术进行对比,连续式碳纳米管纯化技术纯化效率高、提纯效果好、能耗低,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提纯装备及纯化工艺。[1]张心瑜的研究团队发现GO有着巨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水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表面含有羟基(-OH),羰基(C=O)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易与其它基质或基体材料混合,从而制备复合材料。[2]
2. 电子器件
李敏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硅衬底和柔性衬底的SWCNT 光电突触晶体管,探究了光电信号的协同作用和复杂突触功能的模拟,阐明了光电突触塑性的产生机理,同时构建了具有超低功耗的 SWCNT CMOS 反相器。[3]
3. 复合材料
孔嘉华的研究团队探讨了多种用于制备这类复合材料的技术,并详细分析了添加碳纳米管如何改变环氧树脂的性能.特别强调了碳纳米管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具体影响。[4]
王晓岚的研究团队基于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不同比例多壁碳纳米管改性有机硅树脂(CNT/OSR)气凝胶和针刺石英纤维增强CNT/有机硅树脂气凝胶(QF/SC)复合材料,探究CNT含量对有机硅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防热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进行物理修饰后的CNT与有机硅树脂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构建起了微导电,导热通道;改性后树脂的热稳定性有了明显提升,当CNT的质量分数为15wt%时,失重10wt%对应温度。[5]
4. 生物医药
李玲的研究团队在用天然多糖包覆改性 SWCNTs 以提高其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探索其用作生物支架和药物载体的可行性。另外探索金纳米粒子修饰到 SWCNTs 表面的新方法,研究其用于近红外热疗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