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心

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杀菌性能研究

编号:NMJS09124

篇名: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杀菌性能研究

作者:李建 边昌浩 马洁乐 董晓平 肖兴宁 汪雯 赵喜红

关键词: 石墨烯相氮化碳 光催化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机构: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浙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摘要: 目的 制备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并对其光催化杀菌性能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一步法制备常规石墨烯相氮化碳(graphite phase carbon nitride, GCN),并采用超分子自组装法制成具有微球结构的GCN,并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硫掺杂(记为S-GCN)。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制备的纳米微球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平板计数法来验证该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光催化杀菌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杀菌前后的细菌形态和细胞膜完整性。结果 与常规块状石墨烯相氮化碳相比,在微观层面,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呈圆形,此结构使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加,在分子层面,S原子取代GCN中部分N原子,形成C-S键,降低了光催化材料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速率。在抗菌活性方面,常规GCN在60min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菌率是73.2%和76.3%,而S-GCN灭菌率则达到98.8%和99.9%,提高了光催化剂的杀菌性能。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结果证明,光催化剂能够改变细菌形态以及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结论 S-GCN纳米微球对食源性致病菌有较好的灭活能力,有望成为新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最新资料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会员体系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