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价格
100-150万元型号
AMI-300IR品牌
Altamira Instruments产地
USA样本
暂无误差率:
分辨率:
重现性:
仪器原理:
动态色谱法分散方式:
测量时间:
测量范围:
看了AMI-300IR 红外联用化学吸附仪的用户又看了
虚拟号将在 180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扫码拨号
产品概览
AMI-300IR代表着催化剂表征仪器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美国AMI仪器公司自1984年推出全世界首台全自动化学吸附分析仪之后,于2015年又推出全世界**台全自动原位红外催化剂特性表征系统。化学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TPD)已广泛用于催化剂的表征。一般使用热导检测器(TCD)或质谱仪对于从催化剂表面逸出气体进行检测。使用这些技术,可以了解活性位点的数量和强度,但尚未对催化位的性质,吸附的类型,或是否存在多种类型的催化位进行分析。为了填补这个空白,AMI仪器公司现已开发出AMI-300IR,它将AMI原标准技术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相结合对催化剂表面进行原位分析。这种组合技术能够实现对于被吸附物质的直接观察,从而扩展了对吸附/脱附过程性质的认识。
原位红外表征
程动态化学吸附功能
程序升温脱附(TPD)
程序升温还原/氧化(TPR / O)
程序升温反应(TPRx)
脉冲化学吸附
蒸汽吸附
动态BET比表面积
脉冲校准
催化剂处理
根据需要,可使用标配TCD检测器进行气体分析,或者
连接质谱仪或其他检测器 ( FID, FTIR, GC 等)
产品功能
多种可加热的红外检测反应池,与主机连用实现红外反应分析。
脉冲化学吸附,TPR / TPO,TPD,TPRx,蒸汽吸附,脉冲校准和动态BET。能将99种过程编程到一个实验中。
处理气和载气各4路,其余2个端口可用于混合气或辅助气。可以添加额外端口。
13种型号可自行选择,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来适用不同样品量需求。
温度范围为-130℃至1200℃,并能够以1~50℃/min的速率线性升温。
样品床层顶部放置有可移动测温热电偶
除了控制载气和处理气之外,还有一个独立控制辅助气的MFC(可以与载气或处理气进行混合)。
流速为5—50ml/min(标况下)。其他范围可根据要求选配。
配备了可加热的喷雾型饱和器,可轻松引入挥发性液体。
自动控制,通过空气吹扫快速冷却炉子,以缩短实验时间。
可容纳各种尺寸样品的石英U型管,以适应不同催化剂样品的体积和尺寸。样品形态可以是粉末,颗粒,条状或蜂窝状等。
AMI-300具有气体混合功能,可代替昂贵的气体混合器,比如进行TPR或TPO等实验时需要多组分气体。
产品特点
AMI-300 IR具有气体混合功能,可代替昂贵的混合气体,比如进行TPR或TPO等实验时需要的多组分气体混合。
移动式贝壳炉,使样品管易于取出和装载。
确保校准脉冲过程中气体不接触样品,提高准确性。
样品管的下游可设置一个充满干燥剂的冷阱,以便在流经TCD之前除去可冷凝物。
提供了定量针进样口,用于精确的校准定量环体积。
所有阀门、管线均置于可加热保温的箱体中,以防止冷凝。
通过直接数据交换(DDE)方式,实现MS数据与AMI-300数据实时集成。
使用低体积阀和1/16管线,减少死体积并**程度地减少峰扩散。
使用低体积阀和1/16管线,减少死体积并**程度地减少峰扩散。
图3. 红外透射样品池(IR transmission cells
(为了清楚展示红外透射组件,拆除了加热与隔热组件)
AMI-300IR型可以采用所有AMI-300的标准程序步骤对样品进行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仪检测样品表面和吸附质,同时可以利用仪器标配的TCD检测器或自选的质谱仪检测流出气体。 AMI-300IR型能够适配市场大部分商用FTIR仪器,如果您希望使用其他FTIR,需要提供FTIR的类型和型号。我们可以评估设计调整AMI配置可行性,为您提供完整的联用解决方案。
高精度的4灯丝TCD检测器,高线性度、准确性、灵敏度和稳定性。有不同灯丝材质可供选择。
可以接受任何提供模拟电压输出的辅助检测器,例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密封件和材料是根据您的需求定制设计的。
独立的炉膛过温保护器,气路安全阀、止回阀、断路器和TCD防干烧系统。
Software
软件控制
AMI-30IR型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型仪器,数据可靠且易于操作。实验时不必一直有操作员值守。可安装在Windows系统的电脑上,可以联网,除操控仪器外,电脑还可以管理其他实验室任务。
“Overview”界面一目了然地显示设备状态,提供所有阀门的位置、每个端口的气体类型、温度和检测器信号等信息。线条颜色的变化能说明当前的流动路径
实验程序设置界面
用户可灵活选择或编辑TPD, TPO ,TPR , TPRS, 脉冲化学吸附、 定量环校准实验等,可设置多达99 个程序,实现吸附,脱附和化学反应的全自动化。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完整的实验设置,并可以保存以供将来使用或修改。
仪器安全保护程序设置界面
软件具有警报程序,可实现多种安全保护机制设置。在手动模式下,只需在图标上单击鼠标即可切换任何阀门。可以从页面输入气体流量和设定温度值。
采集质谱数据界面
可连接质谱(MS)或气体检测器,支持外接多种检测器,提供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可将质谱(MS)数据采集嵌入AMI软件中,实现同一文件导出TCD&MS;数据。
数据处理软件能完成信号峰的拟合,分峰,积分,微分和叠加处理,从而获取样品的特征信息,包括催化剂的表面特征,表面酸性/碱性位点分布,活化能,反应动力学数据等。
数据分析界面
吸附量计算
峰积分界面
自动分峰拟合界面
典型应用
下面为铂催化剂表面对CO的吸附和脱附模型通过上述红外联合技术的研究实例。将1%Pt /Al2O3催化剂压成圆薄片中并安装在IR单元上,将样品在200°C下还原数个小时,冷却至室温,然后用惰性气体吹扫1小时以除去杂质气体和物理吸附的CO,由此产生的红外光谱(扣除背景)可以看出,在大约2060 cm-1处的尖峰是对应于线性吸附的CO,见图4。
图4 CO在1%Pt / Al2O3催化剂上吸附的红外光谱图
然后加热该样品,可以得到CO随温度变化(图5)的函数。根据Beer定律,吸光度与浓度成比例,从这些测量可以描绘出等压线,可根据它获取衍生的TPD数据。这些分别示于图6和图7
图5. 不同温度下的CO信号变化
图6. 1%Pt/Al2O3吸附CO的等压线
图7. 衍生的CO程序升温脱附
图8. CO在铂催化剂上的脉冲化学吸附的红外谱图
氨,作为探针分子,可以用来确定催化剂中酸位的类型和多少。如图9,是一个红外检测silica-alumina材料氨吸附的例子。在大约1760,1480,及1380cm-1处的三个峰为氨的吸附峰。在1480cm-1处可以判断为B酸性位的氨吸附,其余为在L酸性位点的氨吸附(参考, M. Niwa et al., J. Phys. Chem. B, 110(2006) p. 264)。通过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和以下三个区域的吸光率随温度的函数,可以测量每个类型吸附的等压线,并检测出每个特定吸附的强度。等压线如图10
图9. 三种不同温度下的硅铝材料对氨吸附的红外光谱图
图10. 硅铝材料上三个不同波长位置对氨吸附的等压线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吸附在1380cm-1处被比其它两种可能更牢固地吸附,表明这是一个L酸性位的结合
性能参数
型号 | AMI-300 IR |
---|---|
红外检测器 | 多种规格的红外反应池 |
典型样品 | 0.1-1g |
工作站 | 1个分析站 |
温度范围 | 室温-1200℃ |
低温选件 | -130℃---1200°C |
温度速率 | 1℃/min---50℃/min |
气体输入(低压) | 4路载气、4路处理气、2路混气 |
标准操作压力 | 大气压 |
气体流速 | 5-50ml/min |
样品管类型(低压) | 石英U形管、泡形管、直壁管 |
控温范围 | -130 至 +1200°C (低温系统) |
TCD检测器 | 两种材料可选(钨;金/钨) |
管路材质 | 316不锈钢,1/16英寸 |
密封圈 | 可选Viton,Buna-N,Kalrez等 |
尺寸 | 宽56cm;高60cm;深61cm |
暂无数据!
前言真密度是指干燥的试样质量与其真体积的比值(真体积是扣除封闭气孔后的体积)。真密度数值的大小决定于材料组成及纯度,直接影响材料的质量、性能及用途。 传统的真密度测试方法有液体置换法和煮沸法,液体置
2020-01-08
10月21-27日,第三届化工催化剂标准审查会在辽宁大连召开,会议上制定了一系列催化剂标准和化工催化剂检测标准,推动催化产业发展。精微高博将在10月23日下午2.30分为您分享催化相关知识,欢迎大家光
精微高博(JWGB)作为国家级科技仪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时下属了Altamira Instruments(美国)、RUBOLAB GmbH (德国)两个海外全资子公司。精微高博(JWGB)旨在推动科技
精微高博(JWGB)是专注于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多组分竞争分析仪、化学吸附仪、重量法吸附仪、变温变压吸附仪、高压吸附仪、压汞仪等吸附类仪器,以及微反评价装置、真密度仪、磁浮天平热重分析仪等高端分析仪
背景介绍催化剂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心脏”,50%以上的化工产品与催化剂有关,为提高催化剂的性能,需研究催化剂与反应物界面上物理化学过程如扩散、吸/脱附、反应或表面重构,这些研究涉及到催化剂表面发生化学反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具备较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被广泛应用在手机、数码、3C 等产品领域。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现有的负极材料体系如石墨负极难以满足锂离子电池更高能量密度(>300Wh kg-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可以优化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开发高效能源技术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其次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发展氢能、核能等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上述两种方式都可以减缓CO2的排放。但是在当前能源结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