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黄铭锂动力年产3000吨纳米级磷酸铁锂项目近日在四川德阳广汉市投产。项目运用独创的“多溶剂液相法制备纳米磷酸铁锂”工艺,在国内首次实现50纳米以下磷酸铁锂材料工业化量产,其大功率充放电、安全性和循环次数等指标均大幅超过现有产品,并降低锂电池成本20%以上,有望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力电池、蓄能电池产业发展带来变革。
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传统生产工艺“固相法”,面临成本高、污染大、批量生产难和比容量难以控制、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
今年3月,黄铭锂动力独立研发的“液相法纳米磷酸铁锂生产工艺”成果通过鉴定。新工艺采用磷酸铁锂/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多分组掺杂磷酸铁锂技术等,填补了我国不能大批量生产质量稳定、克容量大于150毫安/克、循环使用3000次以上的磷酸铁锂的空白,并首次提出了在常温、常压下“多溶剂液相法”制备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可产业化工艺方法。这一突破,不仅使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并使锂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延长到5年以上,能同时满足容量型和功率型的要求,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首先受益。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表示,新项目不仅实现我国在此领域的“起跑线提前”,未来将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力电池、蓄能电池等带来突破性变革,并以此形成新的锂动力产业链。
按照广汉市相关发展规划,预计到2014年该项目将达到年产万吨级的规模。未来锂电池成本有望整体下降30%以上,实现充放电效率和频数大幅提高,推动锂电池电动车辆和风电、光电、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包产业发展。
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传统生产工艺“固相法”,面临成本高、污染大、批量生产难和比容量难以控制、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
今年3月,黄铭锂动力独立研发的“液相法纳米磷酸铁锂生产工艺”成果通过鉴定。新工艺采用磷酸铁锂/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多分组掺杂磷酸铁锂技术等,填补了我国不能大批量生产质量稳定、克容量大于150毫安/克、循环使用3000次以上的磷酸铁锂的空白,并首次提出了在常温、常压下“多溶剂液相法”制备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可产业化工艺方法。这一突破,不仅使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并使锂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延长到5年以上,能同时满足容量型和功率型的要求,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首先受益。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表示,新项目不仅实现我国在此领域的“起跑线提前”,未来将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力电池、蓄能电池等带来突破性变革,并以此形成新的锂动力产业链。
按照广汉市相关发展规划,预计到2014年该项目将达到年产万吨级的规模。未来锂电池成本有望整体下降30%以上,实现充放电效率和频数大幅提高,推动锂电池电动车辆和风电、光电、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包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