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势力的崛起,诱发了钕铁硼产业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美国、日本和欧洲等钕铁硼巨头在纷纷减产或转产的同时开始涉足中国。面对外资空降兵,在世界战场上获得胜利的本土势力,依然是如履薄冰,还需要上演不折不扣的“家门阻击战”。
根据国家863计划领域功能组组长周少雄博士日前向记者提供的数据,2003年,我国钕铁硼磁材产量已经达到9500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0.1%;日本钕铁硼磁材产量只有7500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9.5%,美国是1090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7%,而欧洲更是少的可怜,只有区区900吨。
本土势力在崛起
产量背后隐藏的是高达4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我国烧结钕铁硼产量才仅占世界总产量的40%,粘结钕铁硼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8%。产量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需求的快速增长。根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世界钕铁硼市场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20%。
仅有数量上的增长而没有质量上的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就难以步入更高层次。因此近年来一批骨干企业的崛起显得尤为可贵。目前,除了中科三环、安泰科技、金瑞科技、浙江天通、宁波韵升等上市公司外,宝钢、首钢、五粮液、上海金陵、风华科技等上市公司又先后介入该领域——它们已经成为我国钕铁硼产业的中坚。
这就不仅需要市场的强有力拉动作用,更得益于我国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业内人士指出,从资源角度讲,我国稀土资源约占世界稀土资源的80%。据估算,其中仅钕、镝资源的远景储量就约380万吨,按年产钕铁硼9000吨计算(年需钕约3000吨,钕铁硼含钕约33%),我国钕资源可使用1300年。如此充足的资源就为我国钕铁硼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这就使我国钕铁硼产品具有了非常富有挑战性的价格。
全球钕铁硼产业转移中国
我国钕铁硼企业的崛起,对于国外钕铁硼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正是借助于极富挑战性的价格优势和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获得了国际销售专利许可的我国钕铁硼企业迅速在世界钕铁硼主要市场美国、日本和欧洲掀起了席卷风潮。短暂的兵刃相向之后,国外钕铁硼企业纷纷败下阵来。
很快,在美国,麦格昆磁(Magnequench)继2001年关闭其美国Anderson的工厂之后,又于今年关闭了其烧结钕铁硼工厂MagnequenchUG。同样关闭其烧结钕铁硼工厂(Crucible)的还有摩根(Morgan)集团。目前,美国市场只剩下日立金属投资的产量不大的一个烧结钕铁硼工厂。在日本,原世界钕铁硼老大住友特殊金属公司如今已经被日立金属收之麾下。在欧洲,目前只剩下德国的Vacuumschmelze公司。
与此同时,一股新的潮流正在形成:世界钕铁硼主要市场企业在本土减产或转产的同时,又纷纷将触角伸向中国,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大规模的投资设厂。其中,美国麦格昆磁公司将粘结钕铁硼用的磁粉生产全部转移至天津,日本爱普生公司将粘结钕铁硼工厂全部移到上海。根据可以得到的数据,目前包括日本TDK、FDK、EPSON,荷兰PHILIP,美国MG公司等国外钕铁硼巨头,都已经在中国建厂。
“世界磁材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磁材产业的中心”,国家863计划领域功能组组长周少雄博士一语破的。他认为,国外巨头本土减产或转产之后在中国建厂,除了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之外,不排除部分企业为实现与用户距离最近的目标所采取的主动性产业转移。至少在他看来日本某些企业就是这样。
“家门阻击战”
尽管我国钕铁硼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所向披靡,但这主要依靠价格优势来达成的。现实情况是,同美国、日本和欧洲传统强国相比,我们在产品档次、应用领域等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具体说来,从整体上讲,我国钕铁硼产业仍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这些产品附加值低,售价只有国外产品的1/3到1/4,利润更是只占世界总利润的10%多。另外从应用领域来讲,国际上钕铁硼主要应用于计算机驱动器的音圈电机(VCM)、新型电机、核磁共振成像(MRL)等高附加值产品,而我国则大部分用于扬声器、扩音器、各类磁化器等低档应用领域。
我们应该非常清醒的看到,相比于国内企业,国外企业的所谓“短板”仅仅在于成本和资源。而一旦在我国投资设厂,其“短板”将很快得到弥补。而“短板”一旦得到弥补,拥有成熟技术、娴熟市场运作技巧和强大销售渠道的国外巨头们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苟延残喘”了,它们更大的“野心”是维持并逐步扩大自己已有市场份额。
这显然是我国钕铁硼企业不想看到的。已经在世界战场上获胜的本土企业,为了捍卫自己在本土的利益,必然会上演一出惨烈的“家门阻击战”。
构筑新平衡
引进外资的时候,我们要警惕的是不应该仅仅将自己的筹码押在价格竞争上面,这样很容易造成无序竞争,损害产业和企业利益。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大力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高档产品比重,占领高附加值市场,使我国从钕铁硼生产大国成长为强国。日本及美国专利保护期相继届满无疑就是我国钕铁硼产业提升竞争力的良好机遇。
这个时候,需要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尽快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专家指出。
对于行业中坚企业而言,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拥有名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
作为行业先行者的中科三环已经迈出这一步。2002年11月,中科三环协议收购了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8.8%的股份,使自己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而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是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全球第二大粘结钕铁硼生产企业。这样,借助于收购,中科三环在保持烧结钕铁硼优势的同时,高起点介入了粘结钕铁硼领域。
同样为上市公司的安泰科技,后发制人,已经明确要斥资4亿元提升自己在钕铁硼产业的竞争地位。其第一招完成的就是对海美格磁石技术(深圳)有限公司60%股权的并购。这对安泰科技来说,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藉此不仅拥有了先进的装备、完整与合理的生产线,还使自己成功的获得了日本住友特金钕铁硼专利授权,顺利进入粘结磁体主流市场。而据该公司副总裁钱学军先生透露,公司在该领域的目标是力争在三年之内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
根据国家863计划领域功能组组长周少雄博士日前向记者提供的数据,2003年,我国钕铁硼磁材产量已经达到9500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0.1%;日本钕铁硼磁材产量只有7500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9.5%,美国是1090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7%,而欧洲更是少的可怜,只有区区900吨。
本土势力在崛起
产量背后隐藏的是高达4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我国烧结钕铁硼产量才仅占世界总产量的40%,粘结钕铁硼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8%。产量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需求的快速增长。根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世界钕铁硼市场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20%。
仅有数量上的增长而没有质量上的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就难以步入更高层次。因此近年来一批骨干企业的崛起显得尤为可贵。目前,除了中科三环、安泰科技、金瑞科技、浙江天通、宁波韵升等上市公司外,宝钢、首钢、五粮液、上海金陵、风华科技等上市公司又先后介入该领域——它们已经成为我国钕铁硼产业的中坚。
这就不仅需要市场的强有力拉动作用,更得益于我国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业内人士指出,从资源角度讲,我国稀土资源约占世界稀土资源的80%。据估算,其中仅钕、镝资源的远景储量就约380万吨,按年产钕铁硼9000吨计算(年需钕约3000吨,钕铁硼含钕约33%),我国钕资源可使用1300年。如此充足的资源就为我国钕铁硼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这就使我国钕铁硼产品具有了非常富有挑战性的价格。
全球钕铁硼产业转移中国
我国钕铁硼企业的崛起,对于国外钕铁硼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正是借助于极富挑战性的价格优势和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获得了国际销售专利许可的我国钕铁硼企业迅速在世界钕铁硼主要市场美国、日本和欧洲掀起了席卷风潮。短暂的兵刃相向之后,国外钕铁硼企业纷纷败下阵来。
很快,在美国,麦格昆磁(Magnequench)继2001年关闭其美国Anderson的工厂之后,又于今年关闭了其烧结钕铁硼工厂MagnequenchUG。同样关闭其烧结钕铁硼工厂(Crucible)的还有摩根(Morgan)集团。目前,美国市场只剩下日立金属投资的产量不大的一个烧结钕铁硼工厂。在日本,原世界钕铁硼老大住友特殊金属公司如今已经被日立金属收之麾下。在欧洲,目前只剩下德国的Vacuumschmelze公司。
与此同时,一股新的潮流正在形成:世界钕铁硼主要市场企业在本土减产或转产的同时,又纷纷将触角伸向中国,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大规模的投资设厂。其中,美国麦格昆磁公司将粘结钕铁硼用的磁粉生产全部转移至天津,日本爱普生公司将粘结钕铁硼工厂全部移到上海。根据可以得到的数据,目前包括日本TDK、FDK、EPSON,荷兰PHILIP,美国MG公司等国外钕铁硼巨头,都已经在中国建厂。
“世界磁材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磁材产业的中心”,国家863计划领域功能组组长周少雄博士一语破的。他认为,国外巨头本土减产或转产之后在中国建厂,除了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之外,不排除部分企业为实现与用户距离最近的目标所采取的主动性产业转移。至少在他看来日本某些企业就是这样。
“家门阻击战”
尽管我国钕铁硼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所向披靡,但这主要依靠价格优势来达成的。现实情况是,同美国、日本和欧洲传统强国相比,我们在产品档次、应用领域等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具体说来,从整体上讲,我国钕铁硼产业仍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这些产品附加值低,售价只有国外产品的1/3到1/4,利润更是只占世界总利润的10%多。另外从应用领域来讲,国际上钕铁硼主要应用于计算机驱动器的音圈电机(VCM)、新型电机、核磁共振成像(MRL)等高附加值产品,而我国则大部分用于扬声器、扩音器、各类磁化器等低档应用领域。
我们应该非常清醒的看到,相比于国内企业,国外企业的所谓“短板”仅仅在于成本和资源。而一旦在我国投资设厂,其“短板”将很快得到弥补。而“短板”一旦得到弥补,拥有成熟技术、娴熟市场运作技巧和强大销售渠道的国外巨头们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苟延残喘”了,它们更大的“野心”是维持并逐步扩大自己已有市场份额。
这显然是我国钕铁硼企业不想看到的。已经在世界战场上获胜的本土企业,为了捍卫自己在本土的利益,必然会上演一出惨烈的“家门阻击战”。
构筑新平衡
引进外资的时候,我们要警惕的是不应该仅仅将自己的筹码押在价格竞争上面,这样很容易造成无序竞争,损害产业和企业利益。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大力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高档产品比重,占领高附加值市场,使我国从钕铁硼生产大国成长为强国。日本及美国专利保护期相继届满无疑就是我国钕铁硼产业提升竞争力的良好机遇。
这个时候,需要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尽快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专家指出。
对于行业中坚企业而言,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拥有名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
作为行业先行者的中科三环已经迈出这一步。2002年11月,中科三环协议收购了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8.8%的股份,使自己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而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是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全球第二大粘结钕铁硼生产企业。这样,借助于收购,中科三环在保持烧结钕铁硼优势的同时,高起点介入了粘结钕铁硼领域。
同样为上市公司的安泰科技,后发制人,已经明确要斥资4亿元提升自己在钕铁硼产业的竞争地位。其第一招完成的就是对海美格磁石技术(深圳)有限公司60%股权的并购。这对安泰科技来说,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藉此不仅拥有了先进的装备、完整与合理的生产线,还使自己成功的获得了日本住友特金钕铁硼专利授权,顺利进入粘结磁体主流市场。而据该公司副总裁钱学军先生透露,公司在该领域的目标是力争在三年之内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