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为依托建立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几乎无一幸免地都要面对未来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个时候,未雨绸缪,以循环经济观点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而建立起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新材料产业基地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根据记者得到的资料,仅去年一年,科技部就批准建设了20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很显然,作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特色产业基地已经成为我国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和主要模式。
基地彰显资源特色
加上去年之前批复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截至目前,科技部已经在全国20个省市建立了37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这其中,科技部高新司批准建立了22家,主要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火炬计划批准建立了15家,主要分布在火炬计划项目和火炬骨干企业集中地区,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基地评审管理体系。
今天,我们反观这已经建立或已被批准建立的37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其发展所依托的要素莫过于资源(矿产)、产业基础、技术与人才、区位及市场等。而这当中,资源又成为其最主要的依托因素——根据记者统计,37个国家级基地中有一半以上的基地是主要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建立的。这是由其产业特色所决定的,即使是在以市场为核心的今天,依然改变不了这种特性。
直面资源枯竭
对矿产资源的强烈依赖,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表现得更为明显。像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就是依托该地丰富的钢铁矿产资源建立的,而营口镁质材料基地、兰州基地、白银基地、金昌有色金属基地、重庆镁合金基地、吉林镁合金基地、莱芜基地等也无不如此。
可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的产量和蕴藏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发展模式,仅仅依靠对矿产无休止的开采和消耗,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终究会有一天要面对该区域资源枯竭的问题。这无形中成为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的一大隐忧。因此,在提升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新材料产业也必须在资源尚未枯竭之前找到新的发展模式,以此来规避将来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的发展停滞问题。
循环经济提供契机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对这些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无疑是“当头棒喝”。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产业线性经济增长,依靠高强度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破坏生态环境来达成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具体说来,相比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它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其次,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
以生态工业模式发展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对传统产业和资源的高度依赖,使其对走循环经济道路的要求更为迫切。这时,就需要建立起一种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具有高度前瞻性的、与环境友好的、体现生态效率的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被专家们认为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它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其实,我国已经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山东省无棣县建立的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目前已经建立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PSC)、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绿色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拥有50亿元固定资产、年创利税3.5亿元的特大型绿色化工企业群。
这对以资源为依托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模式。
目前,新材料产业基地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根据记者得到的资料,仅去年一年,科技部就批准建设了20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很显然,作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特色产业基地已经成为我国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和主要模式。
基地彰显资源特色
加上去年之前批复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截至目前,科技部已经在全国20个省市建立了37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这其中,科技部高新司批准建立了22家,主要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火炬计划批准建立了15家,主要分布在火炬计划项目和火炬骨干企业集中地区,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基地评审管理体系。
今天,我们反观这已经建立或已被批准建立的37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其发展所依托的要素莫过于资源(矿产)、产业基础、技术与人才、区位及市场等。而这当中,资源又成为其最主要的依托因素——根据记者统计,37个国家级基地中有一半以上的基地是主要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建立的。这是由其产业特色所决定的,即使是在以市场为核心的今天,依然改变不了这种特性。
直面资源枯竭
对矿产资源的强烈依赖,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表现得更为明显。像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就是依托该地丰富的钢铁矿产资源建立的,而营口镁质材料基地、兰州基地、白银基地、金昌有色金属基地、重庆镁合金基地、吉林镁合金基地、莱芜基地等也无不如此。
可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的产量和蕴藏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发展模式,仅仅依靠对矿产无休止的开采和消耗,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终究会有一天要面对该区域资源枯竭的问题。这无形中成为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的一大隐忧。因此,在提升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新材料产业也必须在资源尚未枯竭之前找到新的发展模式,以此来规避将来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的发展停滞问题。
循环经济提供契机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对这些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无疑是“当头棒喝”。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产业线性经济增长,依靠高强度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破坏生态环境来达成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具体说来,相比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它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其次,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
以生态工业模式发展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对传统产业和资源的高度依赖,使其对走循环经济道路的要求更为迫切。这时,就需要建立起一种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具有高度前瞻性的、与环境友好的、体现生态效率的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被专家们认为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它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其实,我国已经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山东省无棣县建立的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目前已经建立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PSC)、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绿色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拥有50亿元固定资产、年创利税3.5亿元的特大型绿色化工企业群。
这对以资源为依托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