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是炒作还是黑科技?


来源: 电子发烧友

[导读]  近日,一条新闻引爆了科技圈:华为宣布旗下研究所成功研发出了石墨烯锂电池,并且即将投产。在该文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对这个技术嗤之以鼻,认为华为是在用这个噱头营销,那么关于石墨烯电池,真相究竟如何?

中国粉体网讯  近日,一条新闻引爆了科技圈:华为宣布旗下研究所成功研发出了石墨烯锂电池,并且即将投产。在该文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对这个技术嗤之以鼻,认为华为是在用这个噱头营销,那么关于石墨烯电池,真相究竟如何? 


华为推出耐高温长寿命石墨烯锂电池 


12月1日,华为中央研究院瓦特实验室在第57届日本电池大会上宣布,即将推出业界首个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而这已经是华为第二次在这一大会上推出新技术了,去年的第56届日本电池大会上,华为就展示了锂电池超级快充技术,这种新的电池充电速度是普通手机的10倍,3000mAh的电池5分钟可充入48%的电量,充电速度比现在业界主流电池要快上三四倍。在日前华为展示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的同时,他们也宣布即将在年内推出去年介绍的搭载超级快充的手机。 

  

所以,今年展示的的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商用,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种电池技术有所期待。这一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大幅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普通锂电池在高温下工作不仅效率低,而且会极大地降低寿命。而实验结果显示,华为以石墨烯为基础的新型耐高温技术可以将锂离子电池上限使用温度提高10℃,使用寿命是普通锂离子电池的2倍。 


不过近期看来,这一技术对于手机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很大,毕竟手机的工作温度最多就到40多摄氏度,再高的温度不仅对元器件有伤害,手机的散热系统也承受不住,用户会感觉到明显的灼热感。但是华为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将给通信基站的储能业务带来革新,在非洲等炎热地区使用该高温锂离子电池的外挂基站工作寿命可达4年以上。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对于电动车和无人机使用也有极大的意义,因为这两者经常会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 


石墨烯也可以当电池?中科院告诉你有可能 很多人对华为的电池抱有疑问,石墨烯作为一种非活性材料,怎么才能用到电池中呢?华为表示,这是石墨烯基锂电池,不是石墨烯电池。具体说来就是华为利用了石墨烯的优秀特性改造了锂电池。

   

据了解,华为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原理是通过在电解液中加入高温抗分解添加剂,配合高温稳定的大单晶正极,大幅提升电池热稳定性,同时采用石墨烯进行高效散热。


所以说,华为对于石墨烯的应用只是作为一种介质加入了锂电池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散热和提高寿命等。要是说真正的全石墨烯电池,现在有些过于科幻了,不过这也不代表未来不可能实现。 


前几日,中科院就发布了一篇微博,公布了双层石墨烯一维体系具有的奇特电学及光学性质,这一消息还引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用户前去嘲讽称,华为都商用了,而中科院还在研究。实际上,中科院石墨烯光电现象的研究明显和华为的石墨烯锂电池是处于两种领域,并非相关。

  

成本和物理特性是石墨烯锂电池的最大制约因素 石墨烯锂电池真的就是革命性的技术么?现在看来这样说恐怕还为时尚早。石墨烯商用的最大阻碍是成本问题,石墨烯用在锂电池之中,取代的是过去的导电碳或者是石墨电极,比起石墨烯每千克数百美元的市场价格,这两个按吨卖的产品,实在是相当于“白菜价”了。并且数百美元每千克的石墨烯还仅是“劣质品”,性能优异的石墨烯价格高达数千元每克。试问在当下的电池基础上,哪个用户愿意用如此高的原材料差价换取耐热性提高和寿命翻倍的优势么?恐怕不会。   


并且如果作为电极嵌锂材料,石墨烯表面特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稳定性等特性难以满足锂电池的使用需求,即使在物理特性上,石墨烯也比不过硅材料。据相关数据,石墨烯取代石墨的话,只能做到2倍的性能提升,但是换成硅之后,提升可达到10倍。

 

所以作为传统锂电池的补充,石墨烯确实是比现在的技术要先进很多,但是受制于成本和自身特性,从现在来看,是难以取代传统锂电池的。总的来说,石墨烯锂电池现在仍然是一个实验室产品,但已经实现了许多技术突破,如“纳米碳管”技术等,相信未来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石墨烯会逐步走向市场。


推荐14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