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贸易结构看中国钴市现状


来源:

标签
中国钴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在1992~2004年的13年中,中国钴精矿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为48%。1992~1999年间,年进口量大约为5000吨,1999~2003年的年进口量保持在4万吨的水平上。但是到了2004年,钴精矿的进口量大幅增加,预计将超过10万吨,几乎是2003年的两倍。而且近年来中国进口钴精矿大部分来自非洲,其比例已从2000年的76%增加到2004年的近90%。中国钴精矿进口过分依赖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已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一旦非洲地区出现战乱或者非洲国家加强钴精矿的后续加工能力,出口到中国的钴精矿就会很不稳定。这一点应该引起国内众多使用进口钴精矿加工钴盐的企业的高度重视。

  自2000年起,我国钴精矿进口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1999~2002年期间钴价逐渐下滑,中国很多钴盐厂商更愿采用钴精矿替代金属钴为原材料,同时增加了投资并延长了产业链;二是2002年底开始的新一轮钴价上涨刺激了钴行业的投资热情,一些贸易商摇身一变加入到了生产商的行列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约有26家厂商用钴精矿(进口和国内的)来生产各类钴产品,这些企业的产能都在100吨(金属量)/年以上,总的年产能为1.5万吨钴(金属量),另外还有一些小项目在建或者在筹划中。估计目前中国拥有钴精矿加工能力2万吨(金属量)/年。这在全球钴市场中举足轻重。

  从2003年开始,由于钴精矿加工产能扩大,使近三年未锻钴进口量急剧减少,这种减少趋势似乎不再可能逆转。如从1992年到2002年,我国未锻轧钴进口量逐年增加,2002年进口量达到最高3720吨,2004年估计只有1500吨。另外从2002年起,中国开始出口一些金属钴。此现象一直未被关注,直到2004年才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2004年总的出口量将达到2000吨,有史以来首次超过进口的数量。

  与此同时,近些年中国钴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进出口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2004年,进口量有望达2400吨,同比增加71.4%,出口量将达1077吨,同比增长217%。

  从2004年起,进口四氧化三钴拥有单独的海关代码28220010,此前列入钴的氧化物、氢氧化物(HS2822090),2004年四氧化三钴总的进口量将达3818吨,用途主要是锂离子电池领域,来源主要是比利时。

  中国钴产销量及消费量安泰科预计,2004年中国精炼钴产量接近9000吨,几乎是2003年的2倍,其中金川产量占27%。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钴生产国,仅列芬兰之后。2005年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精炼钴产量将从2004年的2400吨增加到4000吨,加之另有将近1万吨的新增钴精矿加工产能存在投产的可能,预计到2005年中国精炼钴的产量将达到世界第一位。

  据安泰科估计,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精炼钴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7%,2004年中国精炼钴消费量将达到9500吨,仅次于日本,位于世界第二。目前电池行业已是钴的第一大消费领域,占57%,色釉料行业占14%,硬质合金占11%,磁性材料占8%。2001年以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钴消费国,有55%的钴用于制造超级合金。从2002年起,日本就成为世界第一大钴消费国,2004年的钴消费量已达到了13191吨,其中有60%用于电池的生产。随着中国电池产量的迅猛增加,预计中国未来的钴消费结构将于日本相似。

  一些思考根据GFMS的估计,2004年全球精炼钴供应量为47885吨,消费量为46456吨,供大于求约1429吨,但是笔者认为,GFMS对中国精炼钴的产量和消费量估计过于保守,尤其是对中国产量的估计严重不足,如果将GFMS的统计中关于中国部分的数用安泰科的统计数据来修正的话,则2004年全球精炼钴供应量为52149吨,消费量为48936吨,供大于求3213吨。

  随着国内钴产能的扩大,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钴的需求,一部分剩余的钴产能必须寻求出口渠道,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扩大出口市场一方面需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在有关政策上加以支持。由于我国长期缺钴,现行的多数政策都鼓励各类钴产品进口。比如,为了支持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政府于2004年年初将钴酸锂进口关税由5.5%下调到了2%,将手机用锂离子电池关税从12%下调到了9%。但是生产钴酸锂的重要原料四氧化三钴Co3O4进口关税仍为5.5%,高于其下游产品钴酸锂的进口关税,不利于四氧化三钴的生产。另外,钴酸锂出口退税为5.5%,而其上下游产品的出口退税都为13%,这项政策不利于此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推荐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