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热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


来源:

    主要发展方向是,积极开发新型绝热材料及技术,注重功能型、复合型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传热机理,结合国情用好用活各类绝热材料及结构,提高绝热效益。
 
  (1)现有产品及技术的改进提高。提高产品性能,扩大品种规格,降低成本,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如聚氨酯泡沫塑料向无氟里昂发泡及提高耐温性方向发展;硅酸盐复合绝热涂料向快速固化、憎水、提高粘结强度、降低密度、负温施工、降低成本,用于建筑节能方向发展;复合硅酸盐制品向提高弹性及强度,提高耐温性、憎水方向发展;硅酸钙绝热材料向超轻全憎水发展;珍珠岩制品向轻质、整体防水,改善脆性、提高强度方向发展;玻璃棉、岩矿棉向复合制品及应用于建筑节能方向发展;硅酸铝纤维向干法、提高耐火度、降低高温下的收缩率及复合制品方向发展等。
 
  (2)研制生产复合型多功能绝热材料及结构,提高绝热效率及综合效益。各种绝热材料各有特色,应扬长避短,如有机类绝热材料防水好,但不耐高温;无机类绝热材料耐高温,耐热老化,强度高,但吸水率高,复合使用则效果良好。纤维类绝热材料中硅酸铝纤维耐温高,岩矿棉耐温低,可复合使用,以降低成本;硬质无机绝热材料超轻憎水硅酸钙、憎水珍珠岩绝热性能好、抗振动、外观整洁,但对三通弯头需切削,加工麻烦,绝热涂料及复合硅酸盐型材施工随意性好,可在同一管线的不同部位选择性能相近的不同材料复合,效果更好。不同使用条件对绝热材料及结构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高温、保冷、防水、防火、耐腐蚀、抗辐射、抗振动等,则要求使用多功能的绝热材料及结构。
 
  (3)积极开发新型绝热材料及相关技术。如低辐射传热材料及结构,高效薄层隔热防腐一体化涂料,多层热遮断结构,真空绝热结构,隔热管托材料及结构,异型绝热,补口技术等的研制。有针对性地研制价廉适用的外护材料及施工工艺,提高整体节能效益,如复合隔热外护涂层、复合增强塑料布、仿金属材料等。
 
  (4) 大力发展建筑节能绝热材料及相关技术。国外建筑节能用绝热材料占绝热材料总量的比重大,如美国从1987年以来建筑用绝热材料占所有绝热材料的81%左右,特别是岩矿棉、玻璃棉、聚苯乙烯等用量大,天花板集隔热、隔音、装饰为一体,外墙喷涂聚合物绝热砂浆,有自然装饰效果。瑞典及芬兰等西欧国家,80%以上的岩矿棉制品用于建筑节能。我国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4,而建筑用绝热材料仅占总量的11%左右,可见建筑节能潜力很大。有关部门已作出一系列规定,并有了相关的标准规范,不少城市开展了节能住宅推广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5)适当加大绝热层厚度并增加绝热投资。为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国外许多国家在逐年加大保温层厚度,相继修改有关绝热标准及规范,如日本、美国、法国、英国,20世纪80年代较70年代绝热层厚度有的加厚了50%.,对绝热费用的投入由原来一般占设备总费用的2%提高到4%~8%。采取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绝热效率,综合经济效益高。

   (6)注重环保,利用"三废"开发绝热材料。环保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不少厂家的"三废"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三废"中有不少可以利用的成分,完全可以用来开发绝热材料,部分或全部替代某种原材料,可降低成本,改善环境,并可免征所得税。
 
  (7)上档次、上规模是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我国绝热产品重复建设较多,而且缺乏特色,档次上不去,缺乏竞争力,无序竞争互相压价,形成恶性循环。加入WTO后更应注重档次、规模、名牌效应及无形资产效益。
 
  (8)有针对性地合理使用绝热材料,完善配套技术。目前我国绝热材料市场较混乱,没有发挥各自的特色,造成浪费。随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化,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必然会更合理地使用绝热材料。厂家要扩大自身产品的使用范围,必须提高质量,完善配套技术。
 
  (9)注重保冷材料及结构的开发研究,提高保冷工程的质量。可使用硬质憎水珍珠岩制品、高密度聚苯乙烯及聚乙烯泡沫塑料、薄层隔热涂料等,并开发新型复合结构及配套技术,可有效地降低成本,并提高保冷效率。
 
  (10)逐步开发纳米、亚纳米绝热材料及涂层技术,也可用于改善现有绝热材料的性能。通过特定的均匀分散技术将其分散到特定载体中,该载体应是生产绝热材料所用的添加剂、外掺料、防水剂或其它助剂。此时的纳米、亚纳米材料则以涂层的形式包覆于绝热材料颗粒或纤维表面,以改善其强度、耐磨性、热绝缘系数、辐射反射性能、耐温性、憎水性等。根据不同绝缘材料所需改善的性能,有选择地添加不同品种的纳米涂层。
推荐9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