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材料网理事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云南省科技厅等单位于2006年4月10日至11日在昆明举办了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暨2006中国高校材料院长论坛。
与会人员围绕“教育·人才——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一致认为应进行高校材料教育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先导作用。
“我国已经成为新材料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钢铁、重要有色金属、主要建材、合成纤维等基础材料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全部工业材料的工业增加值约为14964亿元,约占我国GDP的14.6%。”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材料处处长王琦安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暨2006中国高校材料院长论坛”上指出,我国的新材料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大,在高性能材料及其品种开发、先进制备加工技术、材料性能表征与应用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关键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急需加快”。
材料企业发展遭遇人才之痛
“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人才是第一位的。”中国材料网理事会副理事长李临西表示。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我国材料行业的人才缺失问题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发展的桎梏。
大连金玛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孟宪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已经成了该公司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该公司主要从事碳化硼、碳化硅等产品的研发,但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因为高校相关的专业不是很多。“目前,我们的人才主要来自当地的化工研究所,都是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还有就是引进外国专家。但二者的成本都很高,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才匮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很大,我们急需大量的人才支持。”孟宪友表示,希望能通过这次论坛找到合适的合作院校和科研机构。
人才问题同样也是困扰四川斯诺威粉体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平的一大问题“招到合适的人才很难。“赵建平表示,“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招进来后不能立刻使用,必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担当教师的角色,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让学生在企业里完成一个实践的过程。”在采访中众多企业的代表表达了对人才强烈需求的呼声。“目前我国整个材料行业都缺少高精尖人才。”赵建平认为。
高校材料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每年毕业的材料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到50%,其余的都改行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教育家左铁镛表示。
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设有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有421所,占本科学位学校的66%;“211工程”高校中设有与材料相关的专业有84所,占总数的88%。由此可见,我国对材料人才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人才的数量也应该是比较充足的。那么为何会出现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材料专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的情况呢?
左铁镛认为,首先是学校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质量低、教师照本宣科,使得学生的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其次是课堂教学比例过大,学生参加实践环节的学时少,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湘潭大学副校长周益春博士表示,对于企业的抱怨,高校应该充分理解。高校的材料教育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的材料教育没有很好地和企业以及整个材料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比较差已是共识。新材料发展速度很快,书本的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理论和实践脱节。“我国材料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周益春认为。
产学研结合是必然趋势
如何解决我国材料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人才缺失问题?高校的材料教育将如何改革?如何使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都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左铁镛认为,首先高校要改革课程设置,要由学科式向整合式转变,专业课程由中心地位向载体地位转变,课程内容由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转变。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分层次管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校应培养研究型人才;普通院校应满足企业人才需求。高校还应建立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三个维度为基本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工科教育前2年打基础,后2年攻专业的分割式安排,保证教学计划实施中各部分的系统性和整体优化。
李临西认为,材料类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学历的人才,更需要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的经验、知识、智慧、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应该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下功夫。“高校的材料教育应面向新材料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将学校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企业的研发也应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这样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得以转化;另一方面也能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二者结合才能促进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孟宪友表示,大连金玛已经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了较大的收获。大连金玛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硼镁办公室等科研单位达成了合作协议。孟宪友说,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企业的研发有了充足的经费和良好的研发基地。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善富介绍说,该公司目前已经与昆明理工大学等5个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在资金、人才、研发、产业化等领域广泛合作,将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优势与该公司的资金、规模生产和营销优势互补。目前,该公司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在国内、国际市场位居前列。
实现材料产业的产学研结合、壮大我国新材料产业还需要各方的努力。中国材料网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此次论坛的主办方负责人李义春表示,中国材料网理事会举办此次论坛是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促进我国材料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众多企业和高校代表也表示,将利用这一平台,找到合适的研发伙伴,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我国材料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与会人员围绕“教育·人才——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一致认为应进行高校材料教育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先导作用。
“我国已经成为新材料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钢铁、重要有色金属、主要建材、合成纤维等基础材料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全部工业材料的工业增加值约为14964亿元,约占我国GDP的14.6%。”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材料处处长王琦安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暨2006中国高校材料院长论坛”上指出,我国的新材料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大,在高性能材料及其品种开发、先进制备加工技术、材料性能表征与应用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关键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急需加快”。
材料企业发展遭遇人才之痛
“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人才是第一位的。”中国材料网理事会副理事长李临西表示。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我国材料行业的人才缺失问题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发展的桎梏。
大连金玛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孟宪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已经成了该公司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该公司主要从事碳化硼、碳化硅等产品的研发,但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因为高校相关的专业不是很多。“目前,我们的人才主要来自当地的化工研究所,都是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还有就是引进外国专家。但二者的成本都很高,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才匮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很大,我们急需大量的人才支持。”孟宪友表示,希望能通过这次论坛找到合适的合作院校和科研机构。
人才问题同样也是困扰四川斯诺威粉体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平的一大问题“招到合适的人才很难。“赵建平表示,“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招进来后不能立刻使用,必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担当教师的角色,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让学生在企业里完成一个实践的过程。”在采访中众多企业的代表表达了对人才强烈需求的呼声。“目前我国整个材料行业都缺少高精尖人才。”赵建平认为。
高校材料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每年毕业的材料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到50%,其余的都改行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教育家左铁镛表示。
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设有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有421所,占本科学位学校的66%;“211工程”高校中设有与材料相关的专业有84所,占总数的88%。由此可见,我国对材料人才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人才的数量也应该是比较充足的。那么为何会出现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材料专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的情况呢?
左铁镛认为,首先是学校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质量低、教师照本宣科,使得学生的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其次是课堂教学比例过大,学生参加实践环节的学时少,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湘潭大学副校长周益春博士表示,对于企业的抱怨,高校应该充分理解。高校的材料教育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的材料教育没有很好地和企业以及整个材料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比较差已是共识。新材料发展速度很快,书本的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理论和实践脱节。“我国材料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周益春认为。
产学研结合是必然趋势
如何解决我国材料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人才缺失问题?高校的材料教育将如何改革?如何使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都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左铁镛认为,首先高校要改革课程设置,要由学科式向整合式转变,专业课程由中心地位向载体地位转变,课程内容由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转变。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分层次管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校应培养研究型人才;普通院校应满足企业人才需求。高校还应建立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三个维度为基本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工科教育前2年打基础,后2年攻专业的分割式安排,保证教学计划实施中各部分的系统性和整体优化。
李临西认为,材料类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学历的人才,更需要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的经验、知识、智慧、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应该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下功夫。“高校的材料教育应面向新材料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将学校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企业的研发也应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这样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得以转化;另一方面也能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二者结合才能促进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孟宪友表示,大连金玛已经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了较大的收获。大连金玛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硼镁办公室等科研单位达成了合作协议。孟宪友说,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企业的研发有了充足的经费和良好的研发基地。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善富介绍说,该公司目前已经与昆明理工大学等5个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在资金、人才、研发、产业化等领域广泛合作,将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优势与该公司的资金、规模生产和营销优势互补。目前,该公司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在国内、国际市场位居前列。
实现材料产业的产学研结合、壮大我国新材料产业还需要各方的努力。中国材料网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此次论坛的主办方负责人李义春表示,中国材料网理事会举办此次论坛是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促进我国材料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众多企业和高校代表也表示,将利用这一平台,找到合适的研发伙伴,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我国材料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