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背景内容】
钠离子电池(SIBs)具有钠资源丰富,钠的氧化还原电位低(E0Na+/Na =-2.71VvsE0Li+/Li=-3.04V)等优点,有望替代锂离子电池在中/大规模能源存储系统中应用。碳质材料较合金型/转化型材料表现出优良的结构稳定性、可控的多孔结构和高的比表面积等特性,被认为是实用前景较大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随着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利用可持续生物质资源开发高性能炭负极材料已成为制造低成本钠离子电池的重要策略。然而,生物质基炭负极材料与钠离子储存间的构效关系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与总结,如何通过构建生物质基炭负极材料的结构以提高其储钠性能,将是商业化钠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挑战。
【主要内容】
广东工业大学邱学青、张文礼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木质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碳质材料的制备工艺、碳电极材料的储能机理和储能器件(钠离子、钾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水系储能器件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期在《新型炭材料(中英文)》(NewCarbon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Biomass-derivedcarbonanodesforsodium-ionbatteries”的综述文章。该文综述了以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制备先进炭负极材料用于钠离子电池的最新进展(图1)。首先,系统地讨论了炭负极储钠机制的历史观点,以明确其构效关系。其次,介绍了炭材料的孔结构设计、杂原子掺杂、晶体结构控制和形貌调控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质基炭负极的储钠性能。最后,从合成方法、微观结构和生产成本的角度,展望了生物质基炭负极材料用于商业化钠离子电池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图1图文摘要
理解钠离子存储机制将利于开发高性能的生物质基炭负极材料。如图2所示,钠离子存储机制可分为5种模型,包括插入-填充模型、吸附-插入模型、吸附-填充模型、吸附-插入-填充模型以及吸附/插入-填充模型。虽然钠离子的电荷储存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封闭孔隙填充是重要的电荷储存机制,有助于提高平台容量;大的层间间距利于钠离子在炭层中快速扩散;丰富的缺陷可以为钠离子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
图2钠离子在炭负极中的存储机制
另外,本文讨论了多孔炭、杂原子掺杂炭、硬炭、纳米结构炭和不同生物质衍生炭在钠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基于微观结构与钠离子存储性能之间的结构-性能关系,选择具有特定区域、生长周期短的生物质作为高性能炭负极的前体是可行的,这将明显消除生物质衍生炭材料的微观结构(如晶区、层间间距、纳米型等)异质性。
图3生物质衍生炭负极在实际钠离子电池应用中的方向和挑战
【总结与展望】
为了开发生物质衍生炭负极材料,炭化温度的优化与硬炭微观结构的调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合成方法、微观结构、生产和应用4个方面总结了硬炭负极的未来发展趋势。首先需要保证炭前驱体的纯度。水热炭化可以克服不同的栽培环境、物种和气候所导致的生物质组分分布差异,保持碳骨架均匀。另外,重点关注炭负极的微观结构(如封闭孔、层间间距与缺陷等)调控,有利于提高钠离子存储性能。硬炭负极的制备也须遵循绿色化学原理,采用低温炭化工艺将利于低成本的工业化应用,期间应用于结构调节的化学品也应得到回收。此外,钠离子电池未来主要应用于大型电化学储能系统,应与铅酸电池竞争,而非锂离子电池。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文正)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