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产能出清难点何在?


来源:真锂研究

[导读]  如今负极材料正在经历结构性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中国粉体网讯  如今负极材料正在经历结构性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今年上半年,负极价格及行业利润更是经历剧烈下调。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中端人造石墨均价3.4万元/吨,较1月份5万元/吨下降32%。据隆众资讯测算,1月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成本约36194元/吨,利润13806元/吨,8月份则分别降至28415元/吨、5584元/吨,降幅分别为21.49%、59.55%。


传统的几大龙头,我们看除了贝特瑞盈利表现尚可,其他几家三季度只能说差强人意。甚至也有上市公司,在接受机构调研的时候公开表示,负极产品已经接近成本线,甚至估计行业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出现亏损。


我们知道正极企业亏损,是因为锂矿价格波动,负极材料针状焦也好、天然石墨也好,价格基本上比较平稳。那么负极企业经营为什么这么被动呢?我认为是由这么几点原因导致的: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产能过剩。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负极的技术门槛已经没有那么高了!我们说杉杉当年做负极,是突破了一种“卡脖子”的技术。但现在各地随随便便都能拉起几万吨的产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概如此。


2021年的时候做过调研,根据我们不全面的统计,2019-2021新增包括石墨化在内的负极产能全国项目就上了500多亿。当然这些项目不可能全部落地,但新增产能的夸张是可以想象的。


除了一些我们熟悉的、专精负极的老玩家,也有不少新面孔。以人造石墨为例,这些产能大致上分为三段,一个是最前期对石油焦、煤焦进行破碎、粉碎和整形处理;二是造粒、反应釜、过筛、除磁的中期处理。后段比较重要,一个是碳化,也就是改性,这是各家的核心科技。然后还有一个石墨化。


这个“石墨化”呢!它需要用炉对半成品进行闷烧,一般要持续十几天时间,是一个耗能、耗人、耗时间环节。所以负极企业过去常常把很大一部分订单交给碳素企业代工。交万儿八千的加工费,省了不少事。所以行业会有,负极企业石墨化跟不上负极产能的说法。


突然,在2021年,其实电动汽车行业迎来一个爆发前的加速阶段。负极供应变得紧张起来。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上“石墨化”产能供应开始严重不足了。


那时候,国家也对这个高能耗行业去除了一些产能。所以原本可能每吨8000元-9000元的加工费,就涨到了1.4万元、1.5万元,最疯狂的时候能甚至接近2万。


市场看有利可图,且地方企业布局石墨化,投入的资金和技术壁垒不高。有实力的企业,干脆添点设备,也干负极材料,反正挖几个技术人才也不难搞。所以,一下子大量的产能就起来了。


2021年立项,到2022年企业陆陆续续投产。到2023年行业增速下降。而且不少负极企业为了控制成本,都开始自己做石墨化了。所以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大家的经营状态就非常糟糕。


二是,行业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了。


其实我们看负极材料的技术迭代,它没有正极那么剧烈。我们很早就说要用硅碳,但其实硅碳负极市场还非常小。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头部企业和尾部企业,没法真正靠技术革新来拉开差距。尾部企业产品性能可能稍微差那么一点,但价格每吨稍微便宜那么一点,也不怕开不了单。虽然过得不好,但也都能活着。所以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判断,负极要真正完成出清可能会更慢一点。要在2024年底甚至更晚。(信息来源:真锂研究)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苏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