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产品为塑料及编织业带来发展黄金期


来源:改性塑料网

标签粉体

  粉体产品已经遍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受欢迎。粉体产品由于具有颗粒小、分散等特性,对其包装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就为塑料及编织业带来了发展的巨大空间。
  
  我国塑料扁丝及编织制品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产量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5%。2005年,全国塑料扁丝及编织制品产量为236.86万吨,较2004年增长23.86%;2006年,全国产量跃上300万吨大关,达301.28万吨,比上年增长27.19%。同时,全国塑编业经过前几年行业洗牌,目前产品价格开始攀升,企业经济效益自今年一季度开始出现好转。随着需求不断增长,下游用户对高企的价格逐渐认可,预计塑编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期。这与粉体产品的迅猛密切相关。
      
    在水泥领域,自2002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GB 9774-2002《水泥包装袋》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水泥包装只能采用糊底纸袋、覆膜塑编袋和复合袋。覆膜塑编袋具有强度好、易加工、易运输和回收等特点,近几年在水泥包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中国建筑包装协会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水泥包装袋中,覆膜塑编袋比例已经由几年前的70%增至85%以上,几乎形成一统天下的格局。随着塑编袋轻质、耐用、易回收等优势的显现,预计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加,水泥包装对塑编袋需求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水泥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据中国建筑包装协会统计,2006年全国水泥产量跃上12亿吨,比上年增长12.78%。2006年全国水泥包装消耗覆膜塑编袋160亿条,约合180万吨。今后几年,随着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预计水泥需求仍将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速。估计到2010年,全国水泥产量将达15.5亿吨,即便仍按覆膜塑编袋在水泥包装中占85%计算,所需覆膜塑编袋也将达190亿条,约合215万吨。
      
    在城镇化方面,城镇化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推动商品粮和工业用粮需求猛增。预计今后每年将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2010年全国城市人口将达5.5亿人,城镇化水平提升至47%。统计显示,2001~2005年,我国城市年人均食用粮200.6千克,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人口食用粮将超过1.1亿吨,即便按25千克/袋(目前食用粮市场最大包装)计,届时也需塑编复合袋44亿多条,约合35.2万吨。
      
    此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使我国工业用粮持续增加。统计显示,近几年,全国工业用粮年均增幅超过9%。据中国粮油协会预测,到2010年,全国工业用粮将超过9000万吨,意味着需要塑料复合编织袋超过36亿条,约合30万吨。如果再考虑商品粮与工业用粮对包装需求的多样化,那么商品粮对塑料复合袋的需求量还会成倍增加,预计总需求将达70万吨以上。
      
    在化工领域,塑编袋需求也在稳步增加。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2006年,全国化肥业消耗塑编袋18亿条,合28万吨。预计到2010年,全国化肥包装将消耗塑编袋26亿条,约合38万吨。我国氯碱和合成树脂产量近几年增长迅猛,对塑编袋需求也持续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国合成树脂、纯碱、烧碱领域,将分别需要塑编袋(或覆膜袋)16亿条、4.4亿条和3.3亿条,总量合25万吨。而无机填料作为造纸、涂料、轮胎、塑料加工等的重要原料,也在拉动塑编袋市场。预计到2010年,包括碳酸钙高岭土等无机填充物,将需要塑编袋3.2亿条,合3.6万吨。
      
    在饲料领域,塑编袋需求也受到强有力的拉升。2005年,全国饲料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2006年为1.024亿吨。按农牧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国饲料产量将超过2亿吨,达2.3亿吨,即便按2亿吨计算,也需塑编袋80亿条,合60万吨。
      
    此外,矿产、水产、果类产品包装对塑编袋的需求,预计也将大幅增长,加上彩条布、土工布、集装袋、包皮布等,预计到2010年需要塑料扁丝及编织制品25万~26万吨。
      
    综上所述,到2010年,我国塑料扁丝及编织制品需求最保守估计将达445万吨,比2006年增长144万吨,年均增幅将达11.84%。而我国塑编业经历了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原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和电、运、劳动力成本激增的挤压后,目前存活企业数量只有2004年初的2/3。可以预见,随着相粉体行业继续快速发展,我国塑编业发展有望迎来黄金期。



推荐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