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40年“追光”之路


来源:中国粉体网   初末

[导读]  作为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他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粉体网讯  赵梓森,193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77年他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建立了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体系,架设起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和推动光纤到户工程。作为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他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一生都在跟“光”打交道,40余载低调筑梦,追光前行,他见证了中国的光纤事业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世界先进水平,也见证了中国光谷从“一束光”到“一座城”的传奇。



来源:楚天都市报


两次退学,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时间回溯至1932年,赵梓森出生于上海卢湾区,爸爸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妈妈自己踩缝纫机做衣服卖,尽管经济拮据,但母亲重视教育,挣了钱就开了一间小店,靠卖牙膏牙刷让家里8个孩子都上了学。他自幼兴趣广泛,尤偏于数理化和制作,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制造过滑翔飞机模型和小提琴等。1949年,赵梓森高中毕业,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可惜,赵梓森入学之后,发现自己对农业毫无兴趣。农业的很多课程都是记背,自己又不善于记背,所以肯定难有成就。于是,他果断放弃,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这次,他考入了复旦大学。没想到的是,复旦大学把他安排进了生物系,再次令他失望。无奈之下,他只能又办了一次退学。1950年,赵梓森最终入读以理工著称的上海大同大学,之后这所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赵梓森最终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电子学、电机学、通信学,为他日后接触和研制光纤打下了基础。


接触光纤通信,为日后成绩埋下伏笔


1954年9月,赵梓森结束实习,被分配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武汉电信学校,成为一个普通老师。后来学校变工厂,他也从老师变成了技术员。1971年,邮电部电信总局将此前在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立项的一个大气激光通信项目调入528厂。厂领导将赵梓森任命为项目组负责人兼光通信研究室副主任。


于是,赵梓森正式开始接触光通信。


一个偶然机会,赵梓森听说美国在研究光纤通信,带着兴奋,他跑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得知美国已经耗资三千万美元成功拉出三根玻璃光纤时,他立刻向领导打报告,提出要研究光纤通信。


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光纤,在当时很多专家看来都是“天方夜谭”。那时,国门紧闭,没有资料,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也没有钱。认准的事自己干,赵梓森和团队几个年轻人在单位厕所旁的清洗室里搭建了一个简易实验室开始研制工作。

从仪器到原材料,一切都是自制的。在一次试验中,四氯化硅从管道中溢出,生成的氯气和盐酸冲进赵梓森的眼睛和口腔,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口腔也发炎,直淌黄水。同事将已经昏迷的赵梓森送进医院急救,“医生都愣住了,他们没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会治”。赵梓森刚好苏醒,他说:“蒸馏水冲眼睛,打吊针。”两小时后,身体恢复正常,赵梓森又回到了实验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后,1976年3月,武汉邮科院一个厕所旁的简陋实验室里,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从科研人员赵梓森手中缓缓流过。这束光,拉开了传奇的大幕。


亦步亦趋,紧跟国际步伐


拉出第一根石英光纤后,赵梓森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带领整个武汉邮科院,开始对光纤及制作工艺进行改进。与此同时,他们也启动了对通信机、激光器以及测试仪表等一系列光通信配套产品的研发。1979年,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低损耗光纤面世。1980年,光纤通信发明人——英籍华人高锟访问武汉邮科院。高锟看到院里的光纤通信技术后,表示惊讶并给予了高度认可。进入80年代,武汉邮科院的MCVD、PCVD预制棒熔炼系统,以及骨架式光缆等,先后通过了部级鉴定和验收。这些科研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为中国光纤通信从理论走向实际奠定了基础。


光纤通信步入正轨后,赵梓森开始负责邮电部“八二工程”,即要在1982年建设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线路,让老百姓能够打通电话。在那段岁月里,赵梓森和同事废寝忘食、随时待命,终于研制、设计、安装、开通了我国第一条光缆市话通信工程。20世纪90年代又带队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架空光缆工程——“京汉广工程”,长度达3000公里。赵梓森创立出我国光纤通信技术方案,他作为技术带头人的武汉邮科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和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为我国光纤通信在高新技术中成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多年来,赵梓森在武汉率先做了全面布局,成为中国光通信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他所在的武汉邮科院已组建成为央企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他牵头引进的中荷合资长飞光纤,指导组建的烽火通信、光迅科技等公司都已成为我国光纤通信和通信光器件领域的龙头企业。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武汉邮科院成为全球唯一“集光纤光缆、光纤通信系统设备和光纤通信器件三大产业研发、生产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完成了以京汉广、京呼银兰、杭福贵成为代表的380多条国家光纤通信干线工程和以武汉、南京、郑州为代表的276个城域网光纤通信工程。产品出口到欧美日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国内著名乃至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者。也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光纤通信制造大国和网络强国并被世界瞩目。


推动“中国光谷”建设


上世纪90年代末,华中科技大学的黄德修教授向政府建言献策,推动“中国光谷”的建设。这一建议,得到了业界的关注,也得到了赵梓森的支持。2000年,湖北省科协主持召开“中国光谷建设武汉地区院士和专家座谈会”,赵梓森等26位院士与专家签名,呼吁光谷落户武汉。一年之后,紧邻洪山区,武汉・中国光谷正式诞生。赵梓森所在的武汉邮科院,也成为光谷最重要的创新源头之一。


时至今日,大浪淘沙,“光谷”已专指“武汉·中国光谷”。从一束光到一座城,这块曾经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的两厘米”的荒野之地,已经成长为518平方千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今,武汉中国光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谷内相关企业总收入数以万亿,成为了城市名片、民族品牌、国家骄傲。


“毕生逐光,国士无双。”赵梓森院士用毕生脚步追求光纤通信的光芒,是他开启了中国光通信大国之路、强国之梦,他不懈钻研的一生也激励着后辈继续在追光之路上不懈奋斗!


参考来源:

楚天都市报.“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真正的科学家不需要名和利

长江日报.见证“一束光”到“一座城”,痛别“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人民邮电报.用毕生脚步追求光纤通信的光芒 沉痛悼念“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中国青年网.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逝世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初末)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8

作者:初末

总阅读量:581696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