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锂离子动力电池以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为正极材料、以碳素材料为负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轻量环保等优势。近年来,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55Wh/kg,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热扩散时间提高至大于24小时,安全性能大大提升。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存储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在电动汽车、电动轻型车、电动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材料体系
1、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为关键的原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上游为锂、钴、镍等矿物原材料,结合导电剂、粘结剂等制成前驱体。前驱体经过一定工艺合成后制得正极材料,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进而影响电池的综合性能。正极材料在锂电池材料中占比最大,所占比例45%,主要包括活性材料、导电剂、溶剂、粘合剂、集流体、添加剂等,一般可分为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NCM)和镍钴铝酸锂(NCA)等。其中,磷酸铁锂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及储能电池市场,三元材料则在新能源乘用车、电动自行车和电动工具电池市场具有广泛应用。
2、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动力电池,其性能的优良相应的体现在动力电池的关键性能中,如循环寿命性能、膨胀变形问题和倍率性能。按锂离子电池成本比例,负极材料占比锂电池总成本的25%~28%。相对于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兴未艾。
较为理想的负极材料最少要具备以下7点条件:
a.化学电位较低,与正极材料形成较大的电势差,从而得到高功率电池;
b.应具备较高的循环比容量;
c.在负极材料中Li+应该容易嵌入和脱出,具有较高的库伦效率,以至于在Li+脱嵌过程中可以有较稳定的充放电电压;
d.有良好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
e.有良好的稳定性,对电解质有一定的兼容性;
f.对于材料的来源应该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制造工艺简单;
g.安全、绿色无污染。
符合以上各个条件的负极材料目前基本不存在,因此研究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价格便宜,材料易得的新型负极材料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现阶段锂电池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现阶段,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有碳材料、过渡金属的氧化物、合金材料、硅材料及其他含硅材料,含锂的过渡金属的氮化物以及钛酸锂材料。按照材料的组分,通常可以将锂电池负极材料分为2大类:碳材料和非碳质材料。碳材料负极进一步分类为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中间相碳微球(MCMB)、软炭(如焦炭)负极、硬炭负极、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等;其他非碳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硅基及其复合材料、氮化物负极、锡基材料、钛酸锂、合金材料等。
3、电解液
电解液是电池中离子传输的载体,在锂电池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锂电池主要使用的电解质有高氯酸锂、六氟磷酸锂等。但用高氯酸锂制成的电池低温效果不好,有爆炸的危险,日本和美国已禁止使用。而用含氟锂盐制成的电池性能好,无爆炸危险,适用性强,特别是用六氟磷酸锂制成的电池,除上述优点外,将来废弃电池的处理工作相对简单,对生态环境友好,因此该类电解质的市场前景十分广泛。
电解液溶剂体系的基本要求是:
a.具备一定极性(高介电常数),以溶解锂盐;
b.电化学窗口宽(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主要体现为溶剂的电化学窗口),耐正极氧化和负极还原;
c.粘度低,便于浸润电极及改善低温性能;
d.耐热。
4、隔膜
隔膜是锂离子动力电池中非常重要的材料,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起到隔离和防止直接接触的作用以防止短路和电池失效,对于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常见的隔膜材料包括聚烯烃(例如聚丙烯)和聚酰亚胺(PI)。聚烯烃隔膜通常由聚丙烯薄膜制成,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电解液湿润性能。而聚酰亚胺隔膜由聚酰亚胺薄膜制成,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电解液湿润性能,但更适合用于高温和高功率应用。
隔膜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具有以下功能:
a.隔离正极和负极:隔膜可以阻止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电池短路;
b.离子传导:隔膜必须具有足够的孔隙和导电性,以便锂离子能够通过隔膜在正极和负极之间传输,实现电池的充放电;
c.电解液的保持:隔膜需要具有一定的孔隙结构,能够吸附和保持电解液,以确保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离子传输顺畅。
参考来源:
Engineering发布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Engineering工程、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
新能源技术与企管\程冰蕾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苏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