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2024年开年以来,部分光伏设备制造端龙头已公布了新一年的目标和规划,其中产能、技术路线等相关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晶科、晶澳新一年产能目标均破百
1月2日,光伏电池、组件龙头晶科能源(688223.SH)官微发文披露了自身2024年的“小目标”。其中,第一条就是“一体化规模行业第一,N型先进产能突破100GW”。在业务层面,相关目标还有“分布式业务营收贡献提升”“储能贡献可观营收”“储能、电芯业务剑指行业TOP5”等;在技术研发方面,主要目标有“TOPCon量产电池效率26.5%+,稳居行业第一”“专利价值、专利布局、专利运营行业第一”;此外还有涉及全球化、供应链智能绿色升级、ESG等相关领域的目标。
信息来源@晶科官微,钛媒体APP整理、制图
在晶科之后,另一大制造端龙头晶澳科技(002459.SZ)联席执行总裁李守卫也于1月6日,在2024晶澳生态朋友圈跨年会上公布了公司2023年情况和2024年展望。根据李守卫的介绍,晶澳科技2023年共实现组件产能95GW,硅片、电池产能也都达到了组件产能的90%以上(85GW以上)。而2024年,此前部署的项目会陆续落地投产,晶澳在硅片、电池、组件三大环节的年产能目标均在100GW以上。
讨论了近一年的“产能过剩”“行业危机”,但上述两家大厂的产能目标似乎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钛媒体APP在业内群组中抛出了这一问题,多数业内人士、观察者认为相关目标的设定很正常,并表示今年是电池、组件N型替代P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关注的是新一代N型产能的情况。
梳理此前信息可发现,晶科2023年12月曾表示预计其全年单晶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85GW、90GW和110GW,其中N型TOPCon电池产能达到67.5GW,而且,其新建产能目前均为N型,从这一角度来说,2024年N型产能突破100GW似乎势在必得。
晶澳近期也曾提到,2024年公司N型电池产能相对总产能的占比预计会攀升至67%,按其年产能100GW的规划来看,N型电池产能将接近或超过70GW的水平,相比2023年底水平(57GW)至少高20%。对于完成这一目标是否有压力,钛媒体APP尝试了致电咨询该公司,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明确答复。
除了这两大明确发布相关目标的公司,近期还有其他光伏制造业龙头在不同场景下透露过2024年的规划,如通威股份(600438.SH)在年初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即披露,2024年的组件出货目标设定为超过50GW,其中海外市场的占有率目标提升至10% 以上;在其主业硅料方面,产能扩张战略仍在延续,计划到2025年将产能提升至100万吨,并持续强化产品一体化和成本控制。
组件五巨头之一的阿特斯(688472.SH)也已发布过相关目标,该公司计划到2024年底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50GW、60GW和61GW;同时阿特斯还计划在2024年底前实现储能系统产能翻倍,扩大至20GWh,全年出货量计划达到6GWh至6.5GWh之间。
电池技术路线之争的主线“剧情”,在年初就已显露苗头
在钛媒体APP有关2023年新能源产业的复盘中,提到技术将在光伏产业接下来的发展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代际更迭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新型光伏电池不同技术路线之争将是2024年的主线剧情之一。
前文提及的晶科、晶澳均是TOPCon技术路线的坚定“拥护者”,而通威在其近年来加速布局的电池、组件环节则采取了TOPCon、HJT双线并进的策略。去年因龙头隆基绿能(601012.SH)高调站队而引发全行业关注,并直接催生所谓“技术路线之争”预期的BC技术路线,目前似乎不占优势。此前的2023年大复盘也曾提及,押注TOPCon的晶科去年前三季度业绩较好,而隆基绿能、爱旭股份(600732.SH)都面临业绩增长失速的问题。
在年底、年初的各类活动中,各家公司谈到技术问题都会强调自身押注路线的优势,上述企业公布目标时也都会提及相关事项。
除此之外,1月8日的另一条消息,更让业内嗅到了技术路线之争的“硝烟味”。当日,晶科能源官网发布消息称,其子公司以合理的许可费用已将其部分N型TOPCon (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相关专利的使用权授予全球前十家光伏企业中的一家,允许被许可方在其相关TOPCon产品中使用此类专利技术。文中还强调了该公司在专利数量上的优势和分享知识产权的理念。而在后续一些媒体、自媒体的跟进发布中,不少都提到了“全球十大光伏厂商几乎都已加入TOPCon阵营”“TOPCon已成为当下最主流的技术”等话术。
此外,提及专利问题,2023年BC技术先行者爱旭股份被TCL中环参股公司Maxeon一纸侵权诉状告上法院的热点事件还历历在目,晶科发布上述文章后,一些讨论也会将二者进行对比。
钙钛矿技术研发、储能业务与市场需求走势引人关注
电池路线之争的确引人注目,但从技术角度来讲,这一代技术的转换效率即使突破27.5%,似乎也不足以实现“供给创造需求”。而且,毕竟在半导体制造业中,光伏相对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
从这一层面来说,各龙头加速研发更前沿的钙钛矿电池技术的进度也值得关注。此外,上文提及的目标中不少涉及了储能业务的扩展,“光储融合”目前也确实被视为解决光伏、风电消纳难,提升产能消化速率的有效路径。除了上文提及的企业,阳光电源、天合光能等也早就在储能领域有较深布局。但目前来看,储能市场“卷”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光伏产业,2023年全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同比翻了近10倍,但储能系统中标价格确几近腰斩,光伏企业想要加速抢占这部分市场,也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此外,新型储能技术,尤其是长时储能技术,如果能够实现实质性突破,那的确能极大刺激新能源领域的整体需求,但其发展的确定性远不如光伏、风电,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等近年来都不断警示储能难度之大,并认为不应高估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需看清其本就是承担灵活性调节作用的配角而已。
产能、技术之外,市场需求问题也是绕不开的话题,钛媒体APP在此前的光伏产业展望中曾提及,多家机构均预测2024年我国光伏需求增速将大幅放缓,彭博新能源财经、集邦咨询、交银国际的2024年新增装机增速预测均未超过15%(2023年增速超过100%);而从全球来看,对光伏装机增速的预测也从2023年的超过60%降为了2024年的普遍低于30%。
需求走弱的情况下,各大厂商产能目标实现情况如何,相关策略是否有效,还要到年底复盘再见分晓。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星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