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先进陶瓷“启示录”


来源:中国粉体网   平安

[导读]  致敬新型陶瓷时代的“先知”、先进陶瓷产业的开拓者

中国粉体网讯 


开创陶瓷材料新时代:新型陶瓷的定义与兴起

1955年,稻盛和夫毕业于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专业,作为技术员就职于日本京都一家生产高压输电线用的绝缘瓷瓶的企业。所谓瓷瓶,是为了保证电线绝缘而安装在电线杆上的器具,它主要由陶瓷材料制成。



绝缘子


稻盛和夫被分配在研究科,从事新型精密陶瓷(NEW CERAMIC)的研究开发工作。据稻盛和夫讲,CERAMIC源于希腊语。土制的兽角状容器称为KERAMION,而制作这种容器的技术称为KERAMEIA。然后,德语中的KERAMIK、英语中的CERAMICS就是由这些词派生而来。

CERAMIC的定义,按照字典上的解释是指:“无机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受过高温处理的东西。”按照这一定义,不仅陶瓷,玻璃、水泥、砖瓦、搪瓷等都在这范畴之内。而我们使用CERAMIC这个词时含义较为狭窄。

当时,性能优越、尺寸精度很高的陶瓷材料被称为特殊陶瓷。但是,这类特殊陶瓷与传统的瓷瓶不同,材料不用天然的黏土,而使用人工合成的、纯度很高的材料,稻盛和夫就把这种特殊陶瓷叫作NEW CERAMIC(新型精密陶瓷)。

有人说“京瓷的成功,是因为陶瓷顺应了时代潮流”,但稻盛和夫自信地认为,是他掀起了陶瓷新材料的热潮。世界材料工学学会曾这样评价稻盛和夫:“这个叫稻盛的男人,在日本创办了名为京瓷的公司,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在全世界掀起了陶瓷材料的热潮,如果没有稻盛,那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个热潮了。”


拼命诉说工作的意义:陶瓷粉体也“崇高”


在京瓷创业初期,连厂房都是借来的老旧木房,根本感觉不到像现在这种高大上企业的氛围。精密陶瓷所用原料是极细颗粒的金属氧化物粉体。原料的调配工序,用冲压机压制的成型工序,还有将烧结后的产品加工到符合尺寸精度的研磨工序,工作现场全是粉尘飞扬。



京瓷创业初期的木房

再者,在成型产品的烧制工序中,温度高达1000度左右。当温度超过1700度时,火焰不是红色,而是一片白光,如果不戴作业专用的眼镜,连炉内也无法窥视。因为温度太高,在夏季,劳动环境异常恶劣。

因此说,虽然是制造精密陶瓷,说起来很好听,但实际上是每天同粉尘“格斗”。一天下来,浑身都是粉尘、泥灰和汗水,这是一项非常枯燥、非常辛苦的劳作。所以招进的员工一上岗,马上就是满身粉尘、汗流浃背。员工们一点也感觉不到这是高科技的活儿,体会不到工作的意义。

当时稻盛和夫就觉得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提升并维持他们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稻盛和夫采用的办法就是向他们讲述工作的意义。在晚间工作结束之后,他经常把员工召集在一起,讲下面一番话:

“大家日复一日,或揉粉、或成型、或烧制、或研磨,或许大家觉得这是又单调又无趣的工作,但绝非如此。”

“将粉体成型会涉及到粉体工程学和粉体力学,具有学术上的价值。无论是东京大学的教授、京都大学的教授,还是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的专家们,至今没有一个人在着手进行这种氧化物烧结的实用性研究。我们现在是在研究最尖端的技术,我们的工作意义重大。”

“不认真实践,就无法理解精密陶瓷的本质。只有这种彻底的研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学问。为了向社会提供了不起的优质产品,我们现在的工作不可或缺。”

“我们现在所做的课题,全世界也只有一两家公司在做,堪称全世界最先进的研究开发。这种研发一旦成功,我们的产品将被广泛使用,将对人们的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而这个社会意义重大的研发工作成功还是失败,完全取决于你们每天的工作!”

这样内容的话,稻盛和夫每晚都会不厌其烦地对员工们讲。他认为如果只是简单地下指示:“在乳钵中将这些粉体和那些粉体研磨混合。”那么员工们产生不了任何工作热情。所以,稻盛和夫总是谆谆地告诉员工“混合粉体”这一行为中蕴含了多么重要的意义。

稻盛和夫认为,任何辛劳的工作中都包含着崇高的意义,而且都可以展开无限美好的梦想。经营者要阐述这份意义,并描绘这个梦想。当员工们与经营者产生共鸣时,当员工们意识到“我们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为了实现梦想,我们愿意挑起这项‘肮脏的工作’”时,他们就会信任经营者,从而更加拼命工作。


不厌其烦鼓吹愿景:我们要当新型陶瓷“霸主”


京瓷刚诞生时,公司在日本的古都京都西侧的中京区西京原町借了一间木结构的房屋,当时员工尚不足百人,面对员工们稻盛和夫反复强调:“要把京瓷这个公司办成西京原町第一的企业;西京原町第一以后,就要瞄准中京区第一;中京区第一以后,接着是京都第一;实现京都第一以后,再就是日本第一;日本第一以后,当然就要世界第一。”这种梦想,稻盛和夫一有机会就对员工们诉说。

当稻盛和夫起初说出他的愿景“要成为当地第一”时,他自己也没想到,京瓷真的能成为当地第一的公司。当时京瓷所在地中京区有岛津制作所,是东证一部上市企业,后来还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以高技术享誉世界。要成为该地区第一,京瓷就必须超过岛津制作所。大家都认为这是痴心妄想。

再看看精密陶瓷行业,当时已经有日本碍子、日本特殊陶业这样的出色企业。它们的技术、历史、业绩,以及人、财、物等所有经营资源,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从京瓷的角度来看,它们就如同耸立的巨人。

尽管如此,稻盛和夫依然不知疲倦地、不厌其烦地向员工们诉说梦想:要成为“京都第一”、“日本第一”、“世界第一”。并不断向员工诉说为了实现这样的高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起初半信半疑的员工们不知从何时起就相信了稻盛和夫所诉说的梦想,并且为实现这一梦想而齐心合力,努力奋斗。即便是在满身粉尘的日常工作中,员工们也心怀宏伟愿景:“首先要成为原町第一,最终要成为世界第一。”为此,京瓷员工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断钻研创新,对一件接一件的具体工作,都认真处理,努力解决。

结果,京瓷成了精密陶瓷领域世界第一的企业,并且以精密陶瓷技术为核心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现在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超过2万亿日元规模的企业。同时,京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以上的历史当中,不曾出现一次赤字决算,利润率基本上维持在10%以上。京瓷不断成长发展的原点就在于有这样的“愿景”。


京瓷创业期28位员工


稻盛和夫认为,聚集在企业里的人们,是否具有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愿望,企业成长的能力将大相径庭。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美好的愿景、远大的目标,大家都具备“非如此不可”的强烈的愿望,那么强大的意志的力量就能发挥出来,组织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跨越一切障碍,朝着梦想实现的方向前进。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啃最难啃的陶瓷


“我们接着要做的事,又是人们认为我们肯定做不成的事。”稻盛和夫的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京瓷创业以来最宝贵的精神。

创业不久后的京瓷只生产一种产品,就是用于电视机显像管里的绝缘零件——U字形绝缘体,因此需要开发新产品,谋求事业的多元化。但当时的京瓷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因此只好在市场中东奔西走,一边听取客户的需求,一边拼命获取订单。

然而,作为刚刚诞生的小公司,没有客户愿意给京瓷订单。最后能够成交的,都是别的公司不愿做、不能做的产品,或者是技术难度过高,或者是价格上做不下来。就是这样的东西,说一声“我们能做”稻盛和夫就接下了订单,但是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人才。

从“一无所有”的状态出发,京瓷全员共同努力,费尽心血,做出产品,如期交货。就是这样一天接一天持续地挑战,京瓷成了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不仅确立了精密陶瓷作为工业材料的重要地位,而且让先进陶瓷发展成为具有万亿日元规模的产业领域。



KYOCERA 晶体器件


同时,京瓷还以培育的精密陶瓷技术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现在从材料到零部件、机器以及服务,展开了一个广阔的、宏大的事业。但在事业的基底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思维方式,就是“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首次合成高性能陶瓷


稻盛和夫告诫人们:千万不可忘记,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一步一步、踏实努力积累的结果。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去的那家陶瓷公司,财政常年赤字,濒临倒闭。公司的业绩差到了发工资的日子都发不出钱来。

那个公司的研究室里根本没有足够的机器和设备,研究设施非常简陋。即便如此,负责研发新型陶瓷的稻盛和夫也只能豁出去,拼尽全力地专注研发当时日本还没有的高性能陶瓷。以稻盛和夫当时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如此高难度的研发工作,根本不可能做出成果。

但稻盛和夫还是竭尽全力地朝着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努力,甚至带着锅碗瓢勺住进了实验室,一日三餐在实验室里简单解决,每天在实验室,一睁眼就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把新型高性能陶瓷研发出来。因为当时日本并没有可做参考的资料,所以只能从美国陶瓷学会订购了学会杂志。通过这些资料调查美国正在进行的尖端研究的情况,然后自己暗下决心要超越美国的研究,开始了无休止的实验。

这项研究是公司决定的项目,起初稻盛和夫自己并没有想过要做些什么。但是,这项研发慢慢转变为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实现”的“想法”,随后又提升为“通过自己的研究,拯救快倒闭的公司和同事”的“想法”,因此稻盛和夫全身心地投入研发中,最终成功地合成了新型高性能陶瓷材料,这是日本首次,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二次成功。

稻盛和夫创办的京瓷靠生产松下电子工业的电视机显像管所用精密陶瓷部件开始起家。因为这种产品的加工非常困难,当时日本只有京瓷能做。尽管如此,一个产品只卖9日元。但是,松下电子工业的订货批量以几万个、几十万个为单位。

精密陶瓷部件所用材料虽然先进,但同陶瓷器皿的烧制一样,生产过程并没有什么特别,将原料粉体成型凝固后,放进炉里高温烧结。这样的作业周而复始,不断重复,不断生产。稻盛和夫当时经常想,不管京瓷多么努力生产,但只卖9日元的廉价产品,就只是大公司的外包工厂,不可能变为大企业。但是,翻开迄今为止大企业的成长发展史,我们就会明白,它们都从小事业开始,点滴积累,不断创新,踏实努力,坚持不懈,才有后来的辉煌,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大买卖。



KYOCERA 陶瓷反射镜


稻盛和夫指出,只要经营者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公司定能成为自己都难以想象的伟大企业,作为经营者的人生也会更加充实美好。


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挖出先进陶瓷的所有可能性


“钻研创新”听起来好像很困难,但稻盛和夫认为它就是指“不断改良改善,使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不是重复同样的作业,而是发挥创意,今天试试这样干,明天试试那样干,找出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即便是单调乏味的工作,只要不断刻苦钻研,发挥创意,也能实现巨大的飞跃。

稻盛和夫一直致力于挖掘精密陶瓷的所有可能性。他坚信“精密陶瓷的应用范围不只限于电子技术领域”,一直积极地将陶瓷技术应用在其他产业领域。例如,陶瓷有耐高温、耐磨损、硬度仅次于钻石的物理特性,那么是否可以将陶瓷用在易磨损的地方呢?稻盛和夫带着这个想法四处探寻,希望找到有耐磨损零部件需求的公司。

当时,在纺织业已经出现了尼龙等化学纤维材料。尼龙韧性高,在制作尼龙的工序中,用于绕尼龙线的金属部件很快就会损耗报废。稻盛和夫发现只要用陶瓷部件代替金属部件,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于是着手研发这种部件。就这样,纺织机械上开始大量使用陶瓷部件。

接着,稻盛和夫考虑水泵中的零件同样容易磨损,应该也可以开拓相关市场。以前汽车的水箱经常漏水,所以时常能见到发动机“开锅”的汽车在路上抛锚。因为水箱用于将冷却水循环,为发动机降温,而循环要靠水泵。水泵则独立于发动机,依靠皮带传送的动力运转,而其转动机构中有一个名为“油封”的橡胶材质密封部件,它可以起到防止漏水的作用。可使用时间一长,油封就会磨损,导致漏水,发动机就会烧坏。即便使用弹性良好且较为耐磨的优质橡胶,在一段时间后,发动机仍会烧坏。后来,欧美的车企首先开始使用陶瓷和碳纤维材质的油封。稻盛和夫闻风而动,立即前往各家车企推销京瓷的陶瓷材料。他当时对各家车企的负责人宣传道:“只要用了我们京瓷的陶瓷油封,就能完美解决水泵漏水的问题。”

然后,稻盛和夫还思考在各种机械设备中应用陶瓷材料的可能性,包括陶瓷车床、超精密气动滑尺、多轴钻孔机等精密设备中的陶瓷轴承,一直到研发陶瓷发动机,不断拓展精密陶瓷的应用范围。需求创造,技术创造,商品创造,市场创造。反复进行这四项创造,京瓷便有了今日的成就。

在京瓷先进陶瓷的各种应用当中,半导体领域有着标志性意义。稻盛和夫在开拓美国市场时发现了晶体管的商机,开始获得用陶瓷制造晶体管端子部件的机会。这种零部件的技术要求很高,但京瓷想方设法成功研发出了该部件。在一段时期,京瓷成为世界唯一生产、供应晶体管端子的制造商。

不久晶体管被IC取代,当时的京瓷已经开发出陶瓷IC封装产品,这一产品为后来的半导体带来了迅速发展,京瓷再次取得巨大的飞跃。同时京瓷又开发出人造骨、人造牙根等用于生物体的新产品。京瓷作为精密陶瓷领域这一新产业的开拓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KYOCERA 早期生产的多层陶瓷封装


京瓷之所以有这些成就,稻盛和夫认为并不是其对技术的更新换代有预见能力,而是他不安于现状、全方位刻苦钻研、发挥创意,勇于向新领域发起挑战的结果。这样的举措造就了今天的京瓷。坚持刻苦钻研,换言之,“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是发展事业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稻盛和夫特别指出,只要在现有的工作中不断钻研创新,彻底探究其中全新的可能性,就必定能取得出色的发展。我们决不能漫无目的地重复昨天相同的动作,而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得更好”,时刻带着疑问,事事问个“为什么”,抱着“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的思想,持续改良改善,不久必将会取得划时代的成果。

同时,在脚踏实地、不懈努力的过程中,日日钻研创新,持续改良改善,不仅是提高企业技术实力的手段,甚至说是中小企业蜕变为大企业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也不为过,京瓷的发展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倾听“神灵的私语”:陶瓷研发有如神助


在大学毕业后入职的那家公司里,稻盛和夫成功合成了用作显像管电视机绝缘零件的镁橄榄石这种材料。在批量生产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让镁橄榄石成型。要让陶瓷原料的粉体成型,就需要类似黏合剂的材料像搅拌面粉一样让粉体成型。

但是,起初稻盛和夫无论怎么做都找不到不含杂质的优质黏合材料。他把锅碗瓢盆搬进公司,基本住进了公司,连日连夜、不断试验,不断摸索。有一天,稻盛和夫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看鞋底,发现有东西粘在上面,那是实验用的石蜡,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了走道上。他正想大喊“是谁放的”,就在那一瞬间,他的眼睛紧紧盯着鞋底,屏住气,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用石蜡和原料粉体混合,再成型会怎样呢?把这种成型的材料放在高温下烧制,因为用作黏合剂的石蜡被烧尽,不含杂质的产品便做成功了。

稻盛和夫称此为“神灵的私语”。同样的事情,在稻盛和夫创办京瓷后不久也发生过。当时,在美国的一家半导体公司,有人给稻盛和夫看了两块重合的陶瓷薄板,问他能否开发制造这样的IC封装。京瓷马上成立了项目组投入研发,但这项工作极其困难,远超预料。制造胶带状的陶瓷薄板是第一次,将其拼在一起烧结也是第一次。更何况还要在薄板上印刷输送电子信号的复杂电路。

在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一个灵感在稻盛和夫脑中闪现:制造像“口香糖”一样的陶瓷薄板行不行呢?他想到,既然用过去凝固陶瓷粉体的方法行不通,试着制造口香糖那样柔软有黏性的陶瓷薄板怎么样?于是,京瓷将具有耐热性的金属粉体做成糊状,将其印刷到口香糖一样的陶瓷薄板上,并将多层薄板黏合到一起,用高温烧制。通过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就是“陶瓷多层封装”。

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开发时间只有短短3个月,这是客户的要求。当时硅谷的半导体公司不约而同,都采用了这种产品,这让京瓷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京瓷持续生产和供应这个产品,并由此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一产品的开发成功,也来源于京瓷多年培育出的挑战精神和不屈斗志,以及“天启般的灵感”,也就是稻盛和夫所说的“神灵的私语”。



KYOCERA 模块基板


稻盛和夫特别解释道:只有在相伴着紧迫感的状况之中,创造之神才会出手相助。只有在以真挚的态度面对困难、处理问题的时候,神才会打开创造之门。在闲暇和安乐之中只会萌生不疼不痒、心血来潮的念头。


做出“会划破手”的产品:令人敬畏的陶瓷


从创业时代起,在品质上,稻盛和夫一直对员工强调,必须生产出“会划破手”的产品,意思是具备崭新纸币那样手感的完美的产品。如果产品的品质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就不能真正让客户满意。

曾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技术员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了一个产品的样本,拿来向稻盛和夫报告。但是,稻盛和夫一看那样品,就冷冷地说:“颜色不对!”“我所期待的是高水准的产品,不是性能上勉强合格的东西。一看这样品的颜色就不对头,这样的东西我不认可。”

因为自己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好不容易做出的样品,却让稻盛和夫轻易否定了,那个技术员愤怒发火。但稻盛和夫还是坚持他的意见:“我在头脑里‘看见的东西’可不是这种颜色的陶瓷产品。”于是命令他必须重做,让他重做了若干次,直到他做出了与稻盛和夫头脑中“看见的东西”完全相同的样品。

稻盛和夫强调说:“开发人员必须做出会划破手的产品。因为产品太漂亮、太过完美,如果去冒犯它、用手去碰它,手就会划破,必须做出如此完美无瑕的产品。”这里所说的“会划破手”的产品,不仅是指具备优越的性能,而且要求在颜色、形状上都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同时在产品质量上必须超出客户要求的基准。

稻盛和夫常说:“哪怕说是质量过剩也行,首先必须不惜一切努力,做出‘会划破手’的产品。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先不考虑成本,首先做出最高品质的产品,哪怕一个也行。然后,再将成本列入考虑,研究如何批量生产。

稻盛和夫指出,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哪怕99%都很顺利,但只要最后的1%因疏忽而出了问题,那么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特别是新型陶瓷的制作,只要一个小差错,很小的一点粗心,就会造成致命的失败。这种事情绝不少见。

新型陶瓷的制作,需要按比例将金属氧化物粉体—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镁等原料混合后,放在模具内加压成型,然后在高温炉中烧结,出炉的半成品还要进行研磨,对表面进行金属加工处理。完成一个产品需要许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技术,每位员工工作时都必须全神贯注。

因此,要完成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不能允许。任何时候都要求100%的“完美主义”。如果懈怠了最后1%的努力,就会产生不良品,那么材料费、加工费、电费不说,前面各道工序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智慧,所有一切也都全部泡汤。在多道工序中只要有一道工序出现微小的缺陷,之前的全部努力都化为泡影。同时,还会让等候着产品的客户蒙受巨大的损失。



KYOCERA 静电卡盘


稻盛和夫认为,我们必须设计完美的作业工序,然后“侧耳倾听产品发出的声音”,细致缜密,全神贯注,做出“会划破手”的产品。


倾听“产品的哭泣声”:陶瓷就像个孩子


京瓷的产品大多是电子领域使用的小型零部件,要寻找产品的问题很不容易。早期,就像医生总带着听诊器进诊疗室一样,稻盛和夫去生产现场时总是带着放大镜,用这种放大镜对烧制成的产品逐个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就是不合格的产品。

稻盛和夫解释,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如果找到了不合格的产品,就是听到了产品的“哭泣声”,他就会想,“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伤了呢?”当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和差错的原因所在,稻盛和夫如是说。

制造新型陶瓷产品的过程是,首先要将原料粉体固定成型,然后放进高温炉内烧结。一般陶瓷的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而新型陶瓷要在1600度的高温中烧结。将成型的产品放进这样的高温炉中烧结时,产品会一点一点地收缩。而这种收缩在各个方向上并不均衡,若误差稍有不等即成为不合格产品。另外,板状新型陶瓷制品烧结时,最初不是这边翘起来,就是那边弯下去,烧出来的产品就像干鱿鱼一样。对于新型陶瓷为什么会弯曲的问题,当时的研究文献上都没有记载。稻盛和夫只有自己做出各种假设,然后反复试验。

在这个过程中,稻盛和夫弄清了一点,那就是原料放进模具加压后,因为上面和下面施压的方式不同,原料粉体的密度也不同。反复试验的结果发现,密度低的下部收缩率大,因而发生翘曲。然而,虽然弄清了翘曲产生的机理,但要做到上下密度均匀却仍然很难。

为了观察产品究竟是怎样翘曲的,稻盛和夫就在炉子后面开了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小孔观察炉内的状况,观察在什么温度下产品会弯曲、如何弯曲、它还有什么别的变化等。果然,随着温度升高,产品就翘曲起来了。然后改变条件,多次试验,但无论怎样改善,产品还是像一个会动的生物一样,蜷曲起来。

看着看着,稻盛和夫突然产生一种冲动,就想将手通过观察孔伸进去,从上面将产品压住。这当然不可能。炉内是1000多度的高温,如果手伸进去,一瞬间就会烧毁。但无论如何也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让稻盛和夫禁不住就想将手伸进高温炉。然而,就在想把手伸进炉内将产品压住的瞬间,突然灵感来了:“在高温烧结时,只要从上面将产品压住,它不就翘不起来了吗?”于是,稻盛和夫就用耐火的重物压在产品上烧制。

结果,问题终于圆满解决,平直的产品做出来了。这个例子让稻盛和夫悟到:向工作倾注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老师。当工作遭遇困境、迷失方向时,它能让你倾听到产品发出的“窃窃私语”,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你的事业开始新的起飞。



KYOCERA 连接器


“神寄宿在细节处”:陶瓷界的“扫地僧”


德国有句格言:“神寄宿在细节处。”工作要想做到“完美无缺”,就必须注重细节。

在混合陶瓷粉体时,要用到一种叫作球磨机的实验器械。为了粉碎原料会在其中放入小球,再放入粉体让它骨碌碌来回转动进行混合。一开始稻盛和夫就是这样按照粉碎、混合的顺序进行作业的,没有考虑太多。

有一次,稻盛和夫看到一位前辈坐在清洗原料的地方,竭尽全力地用刷帚清洗球磨机。原来,小球上会有一些小坑,那些小坑上会黏上之前实验用过的粉末。那位前辈是在用刮刀把那些粉末抠出来,再用刷帚洗得干干净净。

稻盛和夫当时看着他,心想一个大学毕业的技术员竟然还做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和他相比,稻盛和夫由于只是简单清洗一下,有时在实验中总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探明原因时,稻盛和夫眼前突然浮现出这位前辈的身影,在那一瞬间,好似醍醐灌顶。原来如此,只是简单清洗的话,器具上还会残留之前实验的粉末,在下次实验时这些粉末就会混进去,导致陶瓷的特性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那位前辈会在认真清洗完实验器具后,再用挂在腰间的毛巾把小球擦拭一遍。即使是简单的清洗作业,也要做得如此彻底。教科书上原本只是写了将原料粉体混合成型,然后在高温中烧制即可,但实际中,仅按那样操作是行不通的。

稻盛和夫领悟到:有很多东西,只有自己经过多次失败、吃尽苦头之后才能明白。只有经验与理论的完美结合,才能完成出色的技术开发和发明。稻盛和夫也因此从那位前辈那里悟到了现场经验和注重细节的重要性:事物的本质决定于细节,美好的事物产生于注重细节的认真态度。比道理更重要的是重视经验。


“没有什么比人的思想更强大”:无形的陶瓷


在京瓷的官网上,留下了创始人稻盛和夫这样的一段话:

“京瓷最初是一家位于郊区的小工厂,没有资金、证书或声誉。我们除了一点技术和28个值得信赖的同事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尽管如此,由于每个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管理者们为赢得员工的信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公司经历了快速的增长。我们希望成为一家优秀的公司,所有员工都能相互信任,摒弃自私的动机,真正为工作而自豪。这种愿望成为京瓷管理的基础。

据说人的思想是很容易改变的。然而,没有什么比人的思想更强大。京瓷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建立在人类思想的基础上。”



京瓷座右铭



(资料来源:综合整理自稻盛和夫的相关著述《企业家精神》、《领导者的资质》、《企业经营的真谛》、《经营十二条》、《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六项精进》、《稻盛和夫谈经营:创造高收益与商业拓展》、《坚守底线》、《活力:稻盛和夫的人生经营法》、《活法》、《干法》、《敬天爱人:从零开始的挑战》、《稻盛和夫自传》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平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4

作者:平安

总阅读量:16746824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