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2024年,负极材料行业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带动了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的提升。硅负极产业化明显提速,市场渗透率有望上升,被视为最有前途的新一代负极材料。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发展,为负极材料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
政策支持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项目中包括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表明政府对负极材料行业的支持和鼓励。
《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明确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对负极材料生产经营、工艺水平、节能环保等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旨在推动中国实现“十四五”期间的节能降碳目标,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间接利好硅碳负极材料行业。
产能过剩
2024年,虽然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市场对负极材料的需求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并未达到市场预期,导致产能无法被完全消化。46大圆柱电池迟迟无法量产,近两年大热的半固态电池也未到大规模量产阶段,因此,目前市场上需求仍主要集中在消费类市场以海外动力圆柱电池。1~10月,国内企业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65万吨,但整体市场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产能释放
2024年,负极材料产能继续增长,但相较于前几年,增速有所放缓。这主要是由于行业供给整体偏富裕,导致部分企业推迟了产能扩建计划,并且新增产能规划也相应减少。尽管如此,根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2024年预计仍将有约150万吨的负极产能陆续释放。这部分产能将主要集中在前期已经规划的扩建项目上。
云南贝特瑞负极智能一体化工厂一期项目投产;云南杉杉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四川紫宸20万吨/年锂电池负极材料成套生产线投产;尚太科技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计划年底投产;四川海创尚纬年产10万吨动力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投产;宝丰储材电池材料产业链示范项目负极材料项目投产;重庆金汇能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投产……
降本增效
2024年,面对负极材料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价格低迷的挑战,多家企业采取了降本增效的措施以提升竞争力。
贝特瑞表示,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将继续贯彻落实降本提效理念,推动重大技术革新和重大降本专项,提升整体经营质量。
杉杉股份通过“负极材料+石墨化”一体化项目,提升石墨化自供占比;采用新型箱体炉技术,借助提升装炉量,快速降温等手段,使其自供的石墨化成本得到进一步下降。
璞泰来表示,在现有产能方面,随着公司新型工艺技术设备逐步批量应用,公司石墨化环节的成本将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帮助负极材料业务盈利能力实现回升。在产品方面,随着公司为应对当前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的需求的差异化新产品在客户端认证和导入,公司将积极把握头部客户新产品导入的机会,进一步优化公司单品的规模优势,通过新产品来提升盈利。在新建产能方面,随着四川紫宸一期具有环境友好、绿色低碳、能源节约、降本增效、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下一代先进产能工厂的逐步投产,生产工艺和产品制造成本的不断优化和改善。
出海
近年来,负极材料行业产能迅速扩张,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比之下,海外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全球新能源汽车新车市场渗透率仅为18.30%,远低于中国的超30%水平,这意味着海外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国内负极材料厂商纷纷加快海外建厂步伐,以更好地服务当地客户。中科电气、璞泰来、杉杉股份等企业纷纷在欧洲、东南亚等地设立生产基地。这些项目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技术先进,旨在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例如,中科电气在摩洛哥的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璞泰来在瑞典的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以及杉杉股份在芬兰的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均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负极材料领域的雄厚实力和前瞻布局。
市场集中度
国内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尚太科技、中科电气、翔丰华等公司进入锂电池负极材料时间较早,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壁垒,同时在客户资源、工艺技术、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根据各公司的公告,贝特瑞出货量超20万吨,同比增长18.96%;杉杉股份出货量大约在16万吨左右,同比增长50%以上;中科电气负极材料出货量9.2万吨,同比增长52.86%;尚太科技负极材料销售量8.38万吨;同比增长59.34%;璞泰来负极材料出货量6.70万吨,同比略有减少;翔丰华没有公告销量,产量在3.47万吨,同比增长3.6%。
硅基负极
基于清华大学-鄂尔多斯实验室魏飞教授团队硅碳负极技术的内蒙古硅源新能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一期项目在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开工,该项目为硅烷CVD法制备硅碳,是以多孔碳、甲硅烷、丙烯、乙炔为原料,通过碳原料(固体粉末)烧结、纯化,硅烷气冷氢化、歧化反应、渣浆/高沸,硅碳负极材料沉积、包覆,尾气焚烧等工艺产出硅碳负极材料产品。
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早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也是业内为数不多具备产业化能力的负极厂家。2024 年上半年,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市占率在70%左右,出货量持续行业领先。
产业链合作
锂电池负极材料上游主要包括石墨、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二氧化硅、锂盐等原材料,中游可分为碳系负极材料和非碳负极材料,下游应用于动力锂电池、消费锂电池、储能锂电池等领域。
金陵石化、大连院、炼销公司与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召开负极材料创新技术战略合作专题会并签署四方协议,将合作建立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创新联盟,共同促进负极材料原料开发和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与凯金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通过联合创新研究建立“针状焦-负极材料一新能源电池”构效关系,在系列石油基负极材料原料和产品开发、评价、应用和迭代开发等方面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为负极材料产业链合作及供应链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价格战
从价格走势看,今年以来负极材料价格走势一般。上半年,受中下游大客户调价影响,负极材料价格有所回升,但三季度负极材料产量逐步增加,价格回落。目前,负极材料均价约3.2万元/吨,同比下降近12%。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负极材料企业纷纷采取降价策略,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中低端品厂家“价格战”持续,仍然承压运转。价格战导致负极材料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不过,业内普遍对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据相关人士预计,负极材料价格将逐渐呈现“触底反弹”态势,行业整体价格在2025年有望得到一定修复。
出局
目前整个锂电负极材料市场仍处于下行周期中,锂电负极材料自去年下半年价格开始出现倒挂后,整个行业进入了实质性洗牌阶段,产业链代工企业陆续在出清,中小规模企业订单量出现萎缩。
据相关机构预测,在2024年,会有超过40家负极材料企业被淘汰。这一预测基于市场供需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50%左右以及持续的价格战,导致许多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生产。此外,随着行业趋势向头部企业集中,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需求的增长,那些缺乏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参考来源:
各企业官网/官微、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乌兰察布市碳材料行业协会、中商情报网、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络公开信息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苏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