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医药粉体技术创新,赋能新型给药系统开发!中国粉体网以“从粉体技术,论制药工艺”为主题,于2025年3月13-14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第七届全国医药粉体制备及物性表征技术高峰论坛”。会议期间,我们邀请到与会专家、学者做客“对话”栏目,进行视频访谈。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药科大学杨磊副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 杨磊副教授
1、中国粉体网:杨教授,目前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哪些?
杨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药物新技术和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包括缓控释制剂、微粒制剂和长效制剂开发,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和掩味技术等。
2、中国粉体网:杨教授,研究固体分散体的粉体性质时,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杨教授:对于固体分散体的粉体性质,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1)粒径及比表面积:一般来说粒径的大小直接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减小粒径可以提高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药物高度分散在可溶性的载体材料中,可增加比表面积,进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粒子表面形态:粒子的结晶形态对物料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存在较大影响,一般球形颗粒流动性和可压性较好,针状颗粒流动性较差。
(3)孔隙率与流动性:孔隙率影响固体分散体的压缩性和流动性,进而影响后续的生产工艺,如较大的孔隙率可能导致压缩性差,影响片剂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4)吸湿性:粉体的吸湿性会影响其稳定性和生产工艺,吸湿性强的粉体可能导致结块和变粘,影响产品质量。
3、中国粉体网:杨教授,药用辅料对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有什么影响?
杨教授:药物-载体材料的溶解度、混溶性、迁移率和成核/晶体生长速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药物-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如氢键和离子间偶极力,可以降低ASD中药物的分子迁移率,从而增强ASD的物理稳定性。另一方面是药物-聚合物相互作用可通过影响药物-聚合物的互溶性和药物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而影响ASD的稳定性。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随玻璃化转变温度(Tg)增加而增加,与单纯的药物相比,固体分散体中的无定型药物转化为晶体所需的自由能更大,因此固体分散体中的药物更稳定。
4、中国粉体网:杨教授,固体分散体研发过程中存在哪些难题?
杨教授:目前固体分散体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物理稳定性:固体分散体多为微晶或无定形态,本身处于一种高能状态,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转晶等情况,导致溶解度下降和杂质增加。
(2)载体与药物匹配困难:ASD载体材料及载药量的选择,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筛选难度较大,缺乏精准的选择方法。
(3)制备工艺挑战:部分新化学实体(NCE)的特殊理化性质,如高熔点、低溶解度、渗透性差等限制了制备工艺的选择。
5、中国粉体网:杨教授,除了固体分散体,还有哪些提高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杨教授:可以说提高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和技术非常多,包括化学结构改造、纳米技术等多种,具体概括如下:
(1)改变药物化学结构
制成可溶性盐:将含碱性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加酸制成盐类,以增加在水中溶解度。将酸性药物加碱制成盐增加水中溶解度。
引入亲水基团:通过在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亲水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等,来增加药物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2)使用增溶剂、潜溶剂
加入增溶剂:像一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常用的增溶剂包括吐温、磷脂、胆酸盐等。
使用潜溶剂:采用一些有机溶剂加入水中,形成混合溶剂。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3)其他物理化学方法
微粉化技术:通过将药物微粉化,减小药物粒径,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环糊精包合技术:采用水溶性的环糊精和环糊精衍生物对药物进行包合处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脂质体、纳米粒等载体技术:这些载体可以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给药。
调节溶液pH值:对于注射剂或液体制剂,可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使药物处于其溶解度最大的pH范围内,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中国粉体网:非常感谢杨教授!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