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钙在胶粘剂领域的应用研究及市场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粉体网   昧光

[导读]  2025年4月10-11日,由中国粉体网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碳酸钙产业高值化发展交流大会将在安徽·池州举行。

中国粉体网讯 胶接作为先进的连接和封装技术在现代制造业已经获得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科技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而碳酸钙作为绿色无机功能性材料,具有细腻、均匀、白度高等优点,可以作为胶粘剂功能性填充材料,具有显著的降本效果,还可以参与调节胶粘剂的力学性能、导热性能、耐湿热等指标,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以及巨大的经济效益。

 

1、碳酸钙适用于多种胶粘剂、密封胶体系


碳酸钙广泛用于多种胶黏剂/密封材料(树脂)体系,如:聚氨酯、多硫化物、聚硅氧烷、改性聚硅氧烷、聚丁烯、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用于高档有机硅胶、聚氨酯胶、聚硫胶等。

 

其中建筑胶在胶粘剂产品中占比约26.1%,主要应用种类包括:有机硅胶粘剂、环氧树脂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丙烯酸酯胶粘剂等,这其中碳酸钙是最主要的填料;聚氨酯胶在国内软包装胶粘剂市场占比90%以上,是中高端碳酸钙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汽车用胶基材包含聚氨酯、环氧树脂、有机硅、丙烯酸等。

 

2、不同碳酸钙对胶粘剂、密封胶作用存在差异

 

纳米碳酸钙粒径小,补强效果最好,制得的密封胶触变性好、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高;轻质碳酸钙和重质碳酸钙粒径稍大,补强效果次于纳米碳酸钙,但其制得的密封胶产品流动性好;轻质碳酸钙制得的密封胶硬度最高,重质碳酸钙制得的密封胶硬度最低。

 

高温处理后,不同碳酸钙制成的硅酮密封胶强度和伸长率都会有所降低;低温处理后,不同碳酸钙制成的硅酮密封胶强度和伸长率都会有所提高。

 

3、碳酸钙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CaCO3作为胶黏剂的填充剂能影响其触变性能、增强作用、掺和作用。影响CaCO3在胶黏剂中应用性能的因素有:CaCO3粒径、晶型、筛余物、吸油值、pH值、比表面积、水分、表面改性、分散性、填充量等。其中影响交替触变性的因素主要是颗粒形态、吸油值、表面改性和PH值,影响增强作用的因素主要是粒径、分散性、填充量等。

 

4、胶粘剂和密封剂市场规模、份额和趋势分析

 

近期,GrandViewResearch发布《2024-2030年胶粘剂和密封剂市场规模、份额和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胶粘剂和密封剂市场规模估计为1212.7亿美元,预计2024年至2030年的CAGR为10.1%。

 

市场增长可归因于其在汽车制造和建筑项目中广泛用于玻璃、金属、橡胶和其他产品的组装。此外,高性能密封剂在轻型汽车生产中的使用日益增多,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减少金属和塑料等传统资源的过度使用。

 

根据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年会资料,“十四五”期间,我国胶粘剂的发展目标是产量年均增长率为4.2%,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4.3%,力争到2025年末,改变国产产品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局面,使行业高附加值产品产值的比例达到40%以上。

 

2025年4月10-11日,由中国粉体网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碳酸钙产业高值化发展交流大会将在安徽·池州举行,届时浙江工业大学周春晖教授将在大会上作《碳酸钙在胶粘剂领域的应用研究及市场发展趋势》主题报告,介绍碳酸钙在胶粘剂领域应用技术、研究进展、市场趋势。

 

专家介绍

 

 


周春晖,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粘土矿物学会现任副主席。剑桥大学出版的国际粘土矿物学干刊物首席主编等。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院长。


近年来,主持完成基础科学和企业合作产业项目三十余项。在化学、材料、矿物等高质量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30余项,著作和参加撰写科技专著6部。


入列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


参考来源:

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Grand View Research

周春晖主编《碳酸钙清洁加工和产品链》化学工业出版社

高婕,等:胶粘剂结构与性能概述,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颜鑫卢云峰等著《轻质系列碳酸钙关键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昧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6

作者:昧光

总阅读量:12206567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