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规模以上稀土企业达到32家,离子型稀土分离总能力占全国的6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基地。市钨业发展去年产值、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是四大产业集群建设的一个缩影。
目前,赣州已成为全国钨矿及钨冶炼产品的主产区和集散地。APT产量约占全国的65%以上,钨粉和钨铁分别占到全国的30%和50%,APT生产已普遍使用了先进的除杂工艺和黑白钨混合冶炼技术,钨铁生产所需原料也突破了优质原料的制约,能用低度钨、进口废钨,生产出品质优良的APT和钨铁,硬质合金能力已接近3000吨/年。赣州已成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稀土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最多、产量最大的集散地,稀土分离企业的规模和产品档次都跻身于全国稀土分离行业前列,稀土金属产量全国第一,稀土合金、磁性材料和发光材料的中间体均有了一定的进展。起步较晚的氟盐化工产业,萤石精粉年产能超过40万吨,氢氟酸、制冷剂年产能则分别达到5万吨和4万吨,真空制盐能力达到60万吨。
脐橙产业作为我市除钨、稀土、氟盐化工三大工业产业集群以外的产业集群,坚持走“生态化开发、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之路,得到了快速发展。
整合资源,走集约发展之路
赣南崇山峻岭,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是氟盐化工重要原料——萤石的重要产地。
过去,虽然坐拥令世界艳羡的优势矿产,但因开采无序、市场无序,富矿只能卖出土价钱,各地优势矿产反成了包袱。人们守着大好的矿产资源,却一直固守着贫穷,被嘲为“捧着金饭碗讨饭”。
钨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初级冶炼为主向发展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成为我市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经过3至5年,把钨、稀土、氟盐化工以及脐橙产业培育成产值分别超百亿元的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把赣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钨、稀土深度加工基地,全国最大、世界著名的脐橙主产区,全省重要的氟盐化工基地。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集约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就是一条切合赣州产业实际的发展思路。
做出建设四大产业集群决策的同时,我市就提出了“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做大产业”发展方略。
赣州发展四大产业集群,资源是主要因素。“世界钨都”、“稀土王国”、“萤石产地”、“脐橙之乡”虽然早已名声在外,但要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整合资源”是不可逾越的“一步棋”。
几年来,我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推进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只要开展资源整合,打击非法开采、规范经营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矿还是那些矿,山还是那座山,但效益将明显增长。矿产资源的开采量逐年下降,2003年前每年开采3万吨的钨,下降到现在每年不到2万吨,每年开采1万多吨的稀土下降到7000多吨。对资源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其中对钨的回收利用率从不到70%提高到 80%多,稀土从不到50%提高到70%多。与此同时,钨产业产值却由7亿元增加到110亿元,占全国1/3以上,稀土产值从不到10亿元增加到40多亿元。
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资源导向型产业集群的培植壮大,为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提供了产业支撑。
我市对钨、稀土资源的开采经营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治和规范:打击非法开采、整顿矿业秩序;实施统一经营、规范经营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等手段,对全市优势矿业进行整合。
资源整合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此,我市特别重视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企业联合。各地也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乱到治、由散到合的过程。从1999年实行稀土资源开采、加工、经营、管理“四统一”(2005年起又统一招商)开始,到2001年借鉴稀土资源的做法启动钨资源整合,再到2005年1月萤石资源整合,我市资源整合一次比一次更进一步,效果也一次比一次明显。比如,我市钨产业的销售收入6年前只占全国的6%至7%,目前已达三分之一;当时只自己挖矿,外卖矿占全国的50%,而现在不但自采矿全部用于本地加工,每年还外购近3万吨。
搭建平台 强化服务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我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四大产业集群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三项机制”,从产业规划、资源分配、财政调控、产业政策等方面引导发展钨、稀土深加工,做大产业集群。一是深加工企业优先发展机制。通过编制钨、稀土发展和布局规划,编制鼓励类、限制类发展的产品目录引导,实行备案和核准制,以及资源、配额调控等措施,扶持发展深加工企业。严格限制初级加工项目,明确规定禁止新上钨、稀土初级分离、冶炼项目。二是矿产资源地和加工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市政府出台统一政策,实行矿源地和加工地分税,达到利益共享。三是产业发展部门联动机制。凡新建、扩建的钨、稀土产业项目,均按照产业规划由市工业优势产业集群培植壮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审批,凡没有批准的,不予办理用地、环评、安评、注册、供电等手续,并由矿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对钨、稀土的开采管理,严格控制资源流向。项目一经批准,由各部门联合办理,全程服务。
我市坚持大产业发展理念,按照“外引内联、互为依托、大小兼容、共同发展”的思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依托现有钨、稀土矿山企业搭建产业平台,积极实施产业招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首先,规划建设了市有色产业基地,为钨和稀土深加工项目搭建建设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钨、稀土精深加工、应用产品,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其次,加快建设国家级钨、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我市在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积极抢占制高点,争取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赣州)检验中心”。此外,整合江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加快建设钨和稀土工程技术中心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第三,加快建设钨、稀土和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物流交易集散物流中心。发挥赣州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吸引全国的有色矿产品在赣州集散,把赣州逐步建设成为有色金属资源和矿产品的集散地,不断增强赣州调控资源的能力,第四,成立钨和稀土行业协会,为钨和稀土产业提供公共交流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架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全市已基本形成包括地质勘查、矿山开采、冶炼加工、产品检测、研发设计以及教育培训等较为完整的钨、稀土产业体系,实现了从钨矿、稀土矿开采地到钨和稀土冶炼产品生产地的升级,成为中国钨和稀土原矿及冶炼加工产品的主产区、集散地。目前,赣州钨和稀土产品约占全国份额为APT (仲钨酸铵)65%、钨铁40%、钨粉30%、钨条40%、钨丝10%、硬质合金8%、单一稀土氧化物70%、稀土金属60%、稀土磁性材料30%、重稀土合金80%。
赣州举全市之力优化软硬环境,实行产业招商,打造平台,吸引外来技术流和资金流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聚集和扎堆。目前,瑞金氟盐化工基地前期已投入420多万元;兴国氟盐化工配套小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年产1.5万吨氢氟酸生产线也已投入试运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章贡区沙河工业园,作为资源深加工的产业集聚地的招商选资工作已全面展开。在搭建好产业集聚平台的同时,赣州还大力加强产业招商。优势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集聚,使一批依托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迅速壮大,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配套产品产业也迅速集聚。钨、硬质合金、铝铁硼、磁性材料、发光材料等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优质应用产品,正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
产业升级带来质的提升
去年来,我市着力抓资源优化配置,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优势矿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我市已从卖原矿全面转向发展深加工,产品结构从初级向中级过渡。现全市钨产品约占全国份额为APT60%、钨铁40%、钨粉30%、钨条45%、钨丝10%、硬质合金5%。稀土金属总能力约占全国总能力的6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基地。我市APT生产已普遍使用了先进的除杂工艺和黑白钨混合冶炼技术,超细APT制备纳米钨粉、纳米碳化钨粉、纳米晶掺钇硬质合金复合粉末等产品已开发和生产,钨钛固溶体产品已填补我省空白;钕铁硼永磁材料、钐钴永磁材料、荧光粉、重稀土球化剂、陶瓷功能材料等深加工产品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带来了质的提升。
我市已经形成了包括地质勘查、矿山开采、冶炼加工、产品检测、研发设计以及教育培训等较为完整的钨产业体系,实现了从钨矿开采地到钨冶炼产品生产地的升级,成为中国钨矿及钨冶炼产品的主产区、集散地。钨产业成为我市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初级冶炼为主向发展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是发展深加工的典范。该公司形成了矿山开采、选冶、仲钨酸铵、钨粉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又相继实施了高性能纳米级钨粉、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等技术改造项目,并正在市有色基地建设年产2000吨高性能钨材料等钨深加工项目。
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市加快钨、稀土研发机构建设,引进和建设钨、稀土科研信息中心,为钨、稀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初级冶炼为主向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我市APT生产已普遍使用了先进的除杂工艺和黑白钨混合冶炼技术,高纯APT制备纳米钨粉、纳米碳化钨粉、纳米晶掺钇硬质合金复合粉末等高新技术已经开发和生产,钨钛固溶体产品也填补了江西省的空白。同时,全面改进矿山开采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我市从2003年开始全面取缔了稀土池浸工艺。今年9月,又停止了堆浸工艺,全面实施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稀土,彻底改变我市稀土“搬山运动式”的落后开采工艺,极大改善了稀土矿山生态环境。通过依靠科技,延伸产业链,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初步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初级冶炼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化的工作目标,中国五矿集团、日本住友、北京安泰科技、横店东磁、浙江英洛华磁业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项目纷纷落户我市,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赣州虔东实业集团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持续深入的资源整合,带来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目前,我市已从过去的钨矿大市提升为钨冶炼大市,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9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钨加工企业。稀土产业也初步形成了从矿山开采、冶炼加工、科研应用到对外贸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2家,已拥有1万吨/年以上的矿山生产能力,离子型稀土分离总能力已占全国的6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基地。近几年刚刚起步的氟盐化工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短短几年内,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3家。
目前,赣州已成为全国钨矿及钨冶炼产品的主产区和集散地。APT产量约占全国的65%以上,钨粉和钨铁分别占到全国的30%和50%,APT生产已普遍使用了先进的除杂工艺和黑白钨混合冶炼技术,钨铁生产所需原料也突破了优质原料的制约,能用低度钨、进口废钨,生产出品质优良的APT和钨铁,硬质合金能力已接近3000吨/年。赣州已成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稀土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最多、产量最大的集散地,稀土分离企业的规模和产品档次都跻身于全国稀土分离行业前列,稀土金属产量全国第一,稀土合金、磁性材料和发光材料的中间体均有了一定的进展。起步较晚的氟盐化工产业,萤石精粉年产能超过40万吨,氢氟酸、制冷剂年产能则分别达到5万吨和4万吨,真空制盐能力达到60万吨。
脐橙产业作为我市除钨、稀土、氟盐化工三大工业产业集群以外的产业集群,坚持走“生态化开发、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之路,得到了快速发展。
整合资源,走集约发展之路
赣南崇山峻岭,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是氟盐化工重要原料——萤石的重要产地。
过去,虽然坐拥令世界艳羡的优势矿产,但因开采无序、市场无序,富矿只能卖出土价钱,各地优势矿产反成了包袱。人们守着大好的矿产资源,却一直固守着贫穷,被嘲为“捧着金饭碗讨饭”。
钨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初级冶炼为主向发展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成为我市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经过3至5年,把钨、稀土、氟盐化工以及脐橙产业培育成产值分别超百亿元的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把赣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钨、稀土深度加工基地,全国最大、世界著名的脐橙主产区,全省重要的氟盐化工基地。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集约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就是一条切合赣州产业实际的发展思路。
做出建设四大产业集群决策的同时,我市就提出了“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做大产业”发展方略。
赣州发展四大产业集群,资源是主要因素。“世界钨都”、“稀土王国”、“萤石产地”、“脐橙之乡”虽然早已名声在外,但要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整合资源”是不可逾越的“一步棋”。
几年来,我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推进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培植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只要开展资源整合,打击非法开采、规范经营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矿还是那些矿,山还是那座山,但效益将明显增长。矿产资源的开采量逐年下降,2003年前每年开采3万吨的钨,下降到现在每年不到2万吨,每年开采1万多吨的稀土下降到7000多吨。对资源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其中对钨的回收利用率从不到70%提高到 80%多,稀土从不到50%提高到70%多。与此同时,钨产业产值却由7亿元增加到110亿元,占全国1/3以上,稀土产值从不到10亿元增加到40多亿元。
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资源导向型产业集群的培植壮大,为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提供了产业支撑。
我市对钨、稀土资源的开采经营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治和规范:打击非法开采、整顿矿业秩序;实施统一经营、规范经营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等手段,对全市优势矿业进行整合。
资源整合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此,我市特别重视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企业联合。各地也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乱到治、由散到合的过程。从1999年实行稀土资源开采、加工、经营、管理“四统一”(2005年起又统一招商)开始,到2001年借鉴稀土资源的做法启动钨资源整合,再到2005年1月萤石资源整合,我市资源整合一次比一次更进一步,效果也一次比一次明显。比如,我市钨产业的销售收入6年前只占全国的6%至7%,目前已达三分之一;当时只自己挖矿,外卖矿占全国的50%,而现在不但自采矿全部用于本地加工,每年还外购近3万吨。
搭建平台 强化服务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我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四大产业集群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三项机制”,从产业规划、资源分配、财政调控、产业政策等方面引导发展钨、稀土深加工,做大产业集群。一是深加工企业优先发展机制。通过编制钨、稀土发展和布局规划,编制鼓励类、限制类发展的产品目录引导,实行备案和核准制,以及资源、配额调控等措施,扶持发展深加工企业。严格限制初级加工项目,明确规定禁止新上钨、稀土初级分离、冶炼项目。二是矿产资源地和加工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市政府出台统一政策,实行矿源地和加工地分税,达到利益共享。三是产业发展部门联动机制。凡新建、扩建的钨、稀土产业项目,均按照产业规划由市工业优势产业集群培植壮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审批,凡没有批准的,不予办理用地、环评、安评、注册、供电等手续,并由矿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对钨、稀土的开采管理,严格控制资源流向。项目一经批准,由各部门联合办理,全程服务。
我市坚持大产业发展理念,按照“外引内联、互为依托、大小兼容、共同发展”的思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依托现有钨、稀土矿山企业搭建产业平台,积极实施产业招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首先,规划建设了市有色产业基地,为钨和稀土深加工项目搭建建设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钨、稀土精深加工、应用产品,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其次,加快建设国家级钨、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我市在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积极抢占制高点,争取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赣州)检验中心”。此外,整合江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加快建设钨和稀土工程技术中心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第三,加快建设钨、稀土和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物流交易集散物流中心。发挥赣州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吸引全国的有色矿产品在赣州集散,把赣州逐步建设成为有色金属资源和矿产品的集散地,不断增强赣州调控资源的能力,第四,成立钨和稀土行业协会,为钨和稀土产业提供公共交流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架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全市已基本形成包括地质勘查、矿山开采、冶炼加工、产品检测、研发设计以及教育培训等较为完整的钨、稀土产业体系,实现了从钨矿、稀土矿开采地到钨和稀土冶炼产品生产地的升级,成为中国钨和稀土原矿及冶炼加工产品的主产区、集散地。目前,赣州钨和稀土产品约占全国份额为APT (仲钨酸铵)65%、钨铁40%、钨粉30%、钨条40%、钨丝10%、硬质合金8%、单一稀土氧化物70%、稀土金属60%、稀土磁性材料30%、重稀土合金80%。
赣州举全市之力优化软硬环境,实行产业招商,打造平台,吸引外来技术流和资金流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聚集和扎堆。目前,瑞金氟盐化工基地前期已投入420多万元;兴国氟盐化工配套小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年产1.5万吨氢氟酸生产线也已投入试运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章贡区沙河工业园,作为资源深加工的产业集聚地的招商选资工作已全面展开。在搭建好产业集聚平台的同时,赣州还大力加强产业招商。优势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集聚,使一批依托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迅速壮大,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配套产品产业也迅速集聚。钨、硬质合金、铝铁硼、磁性材料、发光材料等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优质应用产品,正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
产业升级带来质的提升
去年来,我市着力抓资源优化配置,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优势矿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我市已从卖原矿全面转向发展深加工,产品结构从初级向中级过渡。现全市钨产品约占全国份额为APT60%、钨铁40%、钨粉30%、钨条45%、钨丝10%、硬质合金5%。稀土金属总能力约占全国总能力的6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基地。我市APT生产已普遍使用了先进的除杂工艺和黑白钨混合冶炼技术,超细APT制备纳米钨粉、纳米碳化钨粉、纳米晶掺钇硬质合金复合粉末等产品已开发和生产,钨钛固溶体产品已填补我省空白;钕铁硼永磁材料、钐钴永磁材料、荧光粉、重稀土球化剂、陶瓷功能材料等深加工产品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带来了质的提升。
我市已经形成了包括地质勘查、矿山开采、冶炼加工、产品检测、研发设计以及教育培训等较为完整的钨产业体系,实现了从钨矿开采地到钨冶炼产品生产地的升级,成为中国钨矿及钨冶炼产品的主产区、集散地。钨产业成为我市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初级冶炼为主向发展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是发展深加工的典范。该公司形成了矿山开采、选冶、仲钨酸铵、钨粉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又相继实施了高性能纳米级钨粉、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等技术改造项目,并正在市有色基地建设年产2000吨高性能钨材料等钨深加工项目。
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市加快钨、稀土研发机构建设,引进和建设钨、稀土科研信息中心,为钨、稀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初级冶炼为主向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我市APT生产已普遍使用了先进的除杂工艺和黑白钨混合冶炼技术,高纯APT制备纳米钨粉、纳米碳化钨粉、纳米晶掺钇硬质合金复合粉末等高新技术已经开发和生产,钨钛固溶体产品也填补了江西省的空白。同时,全面改进矿山开采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我市从2003年开始全面取缔了稀土池浸工艺。今年9月,又停止了堆浸工艺,全面实施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稀土,彻底改变我市稀土“搬山运动式”的落后开采工艺,极大改善了稀土矿山生态环境。通过依靠科技,延伸产业链,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初步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初级冶炼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化的工作目标,中国五矿集团、日本住友、北京安泰科技、横店东磁、浙江英洛华磁业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项目纷纷落户我市,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赣州虔东实业集团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持续深入的资源整合,带来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目前,我市已从过去的钨矿大市提升为钨冶炼大市,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9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钨加工企业。稀土产业也初步形成了从矿山开采、冶炼加工、科研应用到对外贸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2家,已拥有1万吨/年以上的矿山生产能力,离子型稀土分离总能力已占全国的6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基地。近几年刚刚起步的氟盐化工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短短几年内,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3家。